協奏曲,意味著數種樂器同時演奏,呈現互相競爭卻同時協助表演的曲風。穿越時空來到戰國的三郎,以及將其身分託付給他的織田信長,兩人是合作的夥伴卻也是替身與真實的關係,從日劇的合作來到了電影,從互相協助來到了羨慕忌妒,這一曲,其實早已注定由織田信長葬身於本能寺做結。
為什麼大結局一定要電影化?除了賺更多錢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密閉的空間、偌大的螢幕上,好好總結一部作品的精隨,而《信長協奏曲》不只滿足了日劇影迷,更讓尚未看過電視劇的人,快速地進入狀況,甚至是可以作為一部可獨立出來的作品。無須腦補,電影版為了幫助觀眾複習,從開場便以前情提要的方式回想,在後半也加入許多回憶的畫面,雖然在影像上造成在大螢幕看日劇之感。而電影也切成兩部分,前半部到本能寺之變的鋪陳,再到後半段的重頭戲,濃濃的日劇感加上在戰爭等大場景戲份,並沒有給人浩大且壯觀的電影感,大概是本片最可惜之處。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又豈有不滅者乎。」作為織田信長最喜歡的歌謠《敦盛》,不只暗示了他的一生,更成了《信長協奏曲》從日劇到電影版調性的轉換。重生過後必定會有死期,而1582年6月21日,「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