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多莉]的文章:


昨天下班以後,就直接約了朋友在in89駁二電影院看《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特別在精神不太好的時候,選了國語版,覺得格外親切,也對於之前就很喜歡皮克斯系列的我,更容易融入劇情;另外,上週在說到底是這部片還是《寒戰2》是全台票房冠軍,我覺得這就交給他們自己喊吧!!!因為會喜歡皮克斯跟多莉的,是不會因為這幾句喊話,就不踏進戲院的,同時,也希望電影法讓全台票房透明化不是玩假的...... 劇情概要: 這次將以健忘的多莉為主軸,故事發生在尼莫返家後的六個月,多莉在魟魚雷老師的校外教學看到魟魚的集體洄游,一向什麼都記不起來的她突然受到記憶的衝擊,想起自己與父母分離的過往,多莉決定啟程尋找自己的雙親,展開一段遠赴加州海岸、潛入加州海生館的全新冒險之旅,多莉必須克服她的健忘,憑著僅存的記憶找到她失去的寶貴家人。 ---------------------------以下小雷,慎入啊!!!---------------------- 首先,在進正片前有一個小短片,是關於住在海邊的鳥群中,其中一隻幼鳥學習成長的故事,至於細節我不想多談,因為真的很短很簡單,留給觀眾細細品嘗會比較好;進入今...
[墨卓影評]《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總是在尋找家人的可愛魚類
墨卓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2016-07-20 09:00:47
劇情
9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是皮克斯動畫公司製作的第17部動畫長片,也是2003年《海底總動員》睽違13年後,原班製作團隊人馬所製作的續集電影。當中針對海洋生態的描述相當細膩,劇組也對於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保育議題下足了工夫。 究竟《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中有那些值得你我一同了解的知識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電影背後的科學知識吧!     補充影音:《海底總動員》中,洋流旅行片段     補充影音:《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中,洋流旅行片段            ...
[知識]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 電影背後的科學知識
XXY  2016-07-15 02:49:34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FindingDory》(2016)|美               “嗨,我是多莉。我有短期記憶障礙。”   “Hi.I'mDory.Isufferfromshort-termrememberyloss. ” 前言(無雷影評)   這次比較懶一點,因為多莉的好看已經不需要多說,該哭的我還是給他大哭了,只不過我小心翼翼猜測,《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如果想搶下奧斯卡最佳動畫,可能會有點小困難。   簡單來講的話,這類超自然現象的卡通電影還滿忌諱跟在人類世界裡待太久的,例如《玩具總動員》(Toys)絕對不會打破的規則就是一有人類出現絕對躺地,即便片中小孩子們認為玩具一定會跟自己說話,但玩具們卻絕對不會呈現超自然的一面給他們看。《海底總動員》(FindingNemo)第一集其實多多少少也有在避免人類在戲份上太過干涉,來到第二集可能得好好思考一下結尾時的大混亂是不是真的有需要了,我個人是覺得在“貝殼”的橋段故事已經非常完美了。   好了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重點。  8/10   // 彩蛋整理 一、A113   班底彩蛋的A113在哪裡呢?這次他們用了特別的方式帶出這項彩蛋。   在兩隻海獅福基和歐巴兩“人”的“腳”上個有一個標籤,一個是A1另一個則是13,合起來就變和A113啦~這個可是忠實呈現在周邊商品的玩偶上唷。   另外七條郎和多莉搶走了那台卡車,車牌號碼是“CALA113”。 二、皮克斯創業年份與地址   眾所皆知,皮克斯在1979年至1986年都還是盧卡斯影業的電腦繪圖部,也就是說如果真要算皮克斯的歷史作品,你還真得去看看《星際大戰》(StarWars)的特效繪畫,那些也是皮克斯的歷史。   1986年,才被當時在蘋果呼風喚雨的賈伯斯收購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
[彩蛋] 幕前幕後兩三事:彩蛋集錦之《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壕G  2016-07-15 00:01:12
不可否認,《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對我個人而言,是今年眾多續集電影中保有系列作品的核心價值,並在延續性主題上做足功夫的一部作品。言下之意,《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和首集《海底總動員》的關聯性非常高,許多劇情和笑點也有前後呼應的趣味,同時也針對海洋生物、生態以及環境倫理上,有著嚴肅的探討,值得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你我細細品嘗。   皮克斯動畫在故事發想上的用心與創意表現,相信是有目共睹。就首集《海底總動員》而言,我們看到擬人化後的魚類角色,皆分別極具特色。而以魚類的觀點出發,探討人類把魚類當作寵物圈養在水族箱內的行為,是否人道?以及海底垃圾、人為的海上活動等,對於群造成的影響,成為整體故事的主軸。另外,在馬林與多莉尋找尼莫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劇情中看到了劇組探討海洋科學以及環境議題,包括洋流、魚群遷徙、海洋廢棄物、漁業捕撈、人類的海洋產業活動等,並對各種魚類的行為描繪也十分生動活潑。而《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也同樣延續了首集對海洋環境與生物的關懷精神,針對人類開始保育環境的行為,進行頗有趣的探討,並且把絕大部分的場景設定於加州海岸一間虛構的海洋生物醫院。 (備註:片中的海生館,為參考自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 MontereyBayAquarium)   有趣的是,將這個虛構的人類設施定義為海洋生物醫院,巧妙避開了水族館或海洋生物博物館等爭議性話題。事實上,「動物園人道議題」一直以來都是環境保育的保守與激進兩派團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尤其是2013年探討海洋世界(SeaWorld)虎鯨攻擊保育員事件的紀錄片—《黑魚》(Blackfish),以及200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血色海灣》(TheCove)等影視作品推出後,海洋生物的權利與環境保育,甚至是科學研究的名義,到底何種方式才是真正對地球上的生物友善?而各種海洋為主題的遊樂園、水族館,甚至是世界知...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 - 救援、照護、釋放的三重奏
XXY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2016-07-14 20:43:33
爽度
9
十、《第四公民》7.4     如果2015年你只看一部紀錄片,你一定要看《第四公民》--其中所描繪的事件不僅還是現在進行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觀眾深思「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它如何辦到這點?導演透過鏡頭直接呈現「洩密者」史諾登的身影,讓他親自闡述動機--這樣的視角選擇已是事半功倍,因為觀眾普遍能同理主角;所以當你回過神來,你已經從史諾登的角度在思考了。 而若站在他的立場,就不難理解史諾登為何稱自己為「公民」--他所面對的道德難題牽涉到公民義務的定義、國家權力的疆界,因此也只有以「公民」的身分去面對,才是最恰當的方式。這也正是史諾登不希望媒體將焦點放在他本人身上的理由--因為唯有每一位公民深思熟慮後的集體共識,才能決定國家未來方向;而史諾登之所以甘冒巨大個人風險,僅只是為了提供同胞知的權利、決定的機會。 不過,這件遠在美國發生的事對台灣的我們又有什麼重要性呢?近年來台灣社會歷經許多改變;姑且不論好壞,有一件事卻是清楚的--作為民主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身為「公民」的定位,並進而釐清心目中公民/國家間的關係該是何種樣貌。套用《TheBigIssue》中的一段文字:「請讓我先看見公民。從公民身上,我才有辦法看到我的國家」。   九、《怒火邊界》7.6       別懷疑,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絕對是這位大叔(無誤);艾蜜莉布朗雖是主角,但作為一個只能被動接受現況的角色,反而沒有太大空間可以發揮。有理不能說、有冤不能伸,做什麼都綁手綁腳--由於主角深陷這種困境,觀眾理所當然會看得鬱悶。同時,電影中的人物多數時間都在等待、埋伏、窺視,真正的行動卻轉瞬即逝;兩者比例相去太遠,對習慣流暢節奏的觀眾來說恐怕也很難接受。 但看深一點,你會發現冗長的地貌、景色鏡頭,對比稀少、懸而未決的衝突,其實就是角色的實際處境、也是導演想傳達的核心概念,畢竟真實世...
[片單] 2015 年院線十大 + 觀影清單
強納森  2016-01-25 10:56:40
前陣子看《最後的馬拉松》,劇情大致上以體育好手的人生故事為經,以探討德國療養院的利與弊為緯,勾勒出白叟先生活到老跑到老、願意付諸行動讓理想成真的「熱血」故事。今次看《維多莉亞》,電影依然在工藝設計精緻的德國取景,但熱血瘋狂的,是一個從西班牙獨自到柏林打工的少女Victoria,和她在酒吧外邂逅的四個「兄弟」。 第65屆柏林影展於二月中落幕,《維多莉亞》最終榮獲「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可謂實至名歸、貨真價實,片長共140分鐘,採「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刷新了OneTake影片的長度紀錄。除去了後製時期的剪輯作業,誠然挑戰了觀眾(至少我)看電影的習慣。一鏡到底雖然被貼上了「炫技」標籤,不過前製時期整體的調度和場面切換的路線規劃卻更是場考驗,看完《維多莉亞》後,讚嘆攝影師SturlaBrandthGrovlen的掌鏡功力,從凌晨到破曉,穿梭柏林大街小巷20多個地點,覓不得特別明顯之缺失。但這是把雙面刃,在不剪輯的情況下,電影理當無法做到簡練,一些全無劇情推進的部份讓電影冗長化,顯得拖泥帶水。 《維多莉亞》只有短短12頁的劇本,導演讓演員們自由對話,可以說,主角面對各式各樣的衝擊時,呈現出的一舉一動是毫不虛幻的:兩人關係初發生時的害羞曖昧、到雜貨店偷啤酒時的暗中竊笑、在地下室被槍械包圍時的徬徨恐懼、成功完成驚險任務時的狂歡愉快、眼看同伴離開人世時的悲痛欲絕。Victoria的一夜際遇彷彿為一個人一生的縮影,種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落在Victoria身上,時而鏡頭特寫臉部表情,捕捉主角最「直接」的喜怒哀樂。 而導演是以何種方式「間接」表達主角內心感受的呢?這就得關照到配樂了。《維多莉亞》泰半部分依靠背景音樂來引出情緒和醞釀下一刻之意境,也正是透過音樂,劇情的高潮迭起與轉折變化之處能流暢進行,故此,本片的配樂師NilsFrahm功不可沒,他將整部電影的節奏掌控得宜,效果到位。 ...
維多莉亞(Victoria):叛逆,再正常不過了
IIris Chen
維多莉亞
2015-06-29 02:17:27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