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片名與故事已經不記得了,只對其中一小段的劇情印象深刻:片中社福單位認為智能不足的母親無法照顧嬰兒,最後強行將寶寶帶走。記得看電影的當下我內心有強烈的違和感,因為我隱約知道導演要表達的是什麼,可是我卻也認為社工人員做的沒錯啊,”為了小孩好”不是應該給他更適合的成長環境嗎?
一直到長這麼大了,動物園的柵欄已經關不下大象我了,才能體會片中那位母親的心情。
當善心是一種制度,當平等是一種系統,”人”在這之中該站在何處?英國導演肯洛區(KENLOACH)的新作品《我是布萊克》(I,DanielBlake)正是在質問這樣問題。
根據中文媒體報導,當第69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宣布由《我是布萊克》奪得時,台下的掌聲有點零落,我個人猜想原因之一是這幾年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威尼斯)的口味似乎頻頻令人失望,之二是《我是布萊克》並不是一部藝術性多高的影片,對於喜歡看”高深”片的影癡們來說,這部電影可能不是那麼討好。但我個人也認為時至今日,我們似乎應該要看透”藝術片其實沒那麼偉大”這個事實,才能重新定位歐洲三大影展,電影(好吧!至少所謂的藝術電影)才不致走進死胡同。
例如對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