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標籤]的文章:


人生而自由,但自由卻不是憑空而來在那個戒嚴、反共的年代思想不曾自由,言論受到控制生活一不小心就是被告密被抓、被貼上共匪標籤而遭到刑求,甚至失去性命 諷刺的是,當初那個實施戒嚴口口聲聲說要反共,控制人民思想設立禁書,要人民舉發的政黨現在卻是如此傾共,如此與中共一搭一唱這叫當初那些因此被關、被消失被剝奪生命的人,情何以堪? 更別說這樣的一個政黨,不僅沒有道歉持續存於台灣,連推出的候選人動不動就噴人國家機器時,我不禁疑惑對比那時的暴力與毫無人性的血腥到底這樣的政黨、這樣的候選人有什麼資格指責他人的不是呢? 看完返校,不免地想起和台灣類似的韓國,已有多少作品在詮釋、在反思及批判那個威權年代時真心期待台灣,也能有更多相關的作品揭露出那在課本中,極少著墨的過往 畢竟,發生過的歷史和事件不該隨著時間被遺忘、被淹沒,不是嗎?   FB:https://www.facebook.com/SampsonChao/IG:https://www.instagram.com/sampsonsodamay/?hl=zh-tw讀墨:https://readmoo.com/contributor/45824GooglePlay:https://reurl.cc/ZnOlY6 ...
[心得] 寫寫文字:返校
趙啟弦  2019-10-17 20:56:28
  學生時代總有說不完的故事,有關愛情,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為了追到心儀的對象,於是和好朋友商討一番,擬定把妹或追男計畫,無所不用其極招數盡出,透過朋友的朋友,或是隔著多層串聯關係,硬是希望有所連結,千辛萬苦未知的過程,往往是許多人一頭栽進去的部分。 有關自我,我們也有過這樣的體認,也許沒有一身好身材,不是大家心目中的正妹;也許沒有雄糾氣昂的氣息,不是大家心目中MAN味十足的型男,而被冠上千奇百怪的綽號,宅男、書呆子、恐龍妹、四眼田雞和腐女等,就只因對方外表不討喜、幾近零存在感,而遭三言兩語、冷嘲熱諷對待;當然,這絕非代表應默默承受一切,活在他人陰影下,任何人都享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當愛情與自我雙雙出入,《恐龍尤物》就是要告知那些曾被貼標籤的少男少女,撕掉它做自己,才是不變的王道。     《恐龍尤物》改編自可荻.凱普琳潔(KodyKeplinger)年僅17歲所完成的青少年小說〈甜蜜逃避法則〉,並由新銳導演AriSandel執導,藉由新生代演員(MaeWhitman、RobbieAmell與BellaThorne等)擔綱演出,生動描繪出恐龍妹的心酸與無奈。樂觀直爽的高中女生碧昂卡某天發現,原來自己就是同學們口中那個又胖又醜、人緣特好,但生來就是為了襯托身旁朋友又正又美的「恐龍妹」。 為了擺脫這可怕的宿命,不惜一切捨棄舒適的阿婆內衣與漫畫T恤,尋求青梅竹馬兼天菜男神衛斯理的協助,準備來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地大改造。沒有勇氣向暗戀對象告白,更不時受到壞心眼正妹暗算,讓人感同身受的低落情緒,恰似每個人在人生某個階段,彷彿自己是B咖的感覺,殊不知在懵懵懂懂探索時刻,「我」的價值更顯重要,因為有些時候,人見人愛並非是唯一的事。     以原縮寫片名為出發點(DUFF=DesignatedUglyFatFriend),《恐》片描述一個團體中總有一個毫不...
《恐龍尤物》標籤≠自己
散場二三事
恐龍尤物
2015-08-01 18:21:28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