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上周末到光點華山戲院觀看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策畫的2019第四屆的《核電影》影展,三部來自美國、法國與丹麥2015、2010與2009的紀錄片,了解世界各國對於「核能廢料」的反應與應變措施,他山之石,可以做為借鏡,避免過往飽受言不及義的政客、所謂專家學者的誤導,也跳脫沒必要的激辯,看完三部影片後,對核能的起源到核廢的問題,有了完整而清楚的脈絡,才明白台灣過往只聚焦在核能發電與反核的爭辯視野與議題,原來是如此片面而狹隘。
從第一部紀錄片《全面圍核》(影評請見(2019第四屆核電影影展)《全面圍核》---理性探討核廢幅射污染效應,積極落實全面防核!),了解到核廢料最早的源起,可以上推到20世紀上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美俄德日等強權為了在戰場決勝負,展開了軍事科技的競賽,包括原子彈與核子武器都相際被發明出來;但從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第一顆核子彈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武器驚人的毀滅力,才有後來1968年7月1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締結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