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主]的文章:


  如果樹木會說話,他會帶領你回到走進時間的長河,講述半世紀前那段馬來西亞的悲壯故事;假如枝葉能歌唱,那就是靈魂的回音,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一段歷史。是否痛到底,還是要有歌唱的勇氣呢?是的,「斧頭所遺忘的,樹木會記得。」說出這些故事的,是那些勇敢的人和一棵棵的樹木。   《還有一些樹》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廖克發所製作的紀錄片,入圍56屆金馬獎,全片緊扣「族群」的主題,以樹木為主體,是通往半世紀前的時光隧道,歷經傷痛的回望與歷史的反芻,要如何與下一代溝通,怎麼講述這段自身的故事?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就是以馬來西亞原住民的角度出發,與觀眾溝通馬來西亞現有的種族情結又是從何而來?   一切就從一封來自1969年的信講起。信封上以四種語言寫著警告「不准散播謠言」說起,「種族」成為一種標籤,也不動聲色的成為對立的藉口,這也是「513事件」的引爆點。   上個世紀的馬來西亞就是一篇篇的殖民史所建構的,廖克發的鏡頭語言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影片裡所借用的古典音樂格外諷刺,彷彿就是殖民主義所留下的傷痕,那把「斧頭」若隱若現的隔離了族群間的共融性,剝削了人們的生存權,那段模糊...
《還有一些樹》聽,樹兒在說話
Lisa影評快遞

2020-01-05 13:27:25
劇情
10
因幕迷的機會而有幸觀賞1月9號樂聲800人大廳的試映場,而寫作本篇影評。本篇文章先簡單進行不太影響觀影的微雷簡評,設置雷線以後再做包含劇情的整體討論。而在近期的影評、觀眾圈常看到對韓國電影和台灣電影在題材的發展比較,我也會以個人觀點在文末抒發一點意見。   ----------------以下微雷---------------- 繼「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以下簡稱《計程車》)」之後,韓國再度推出民主運動的歷史改編電影,描述在光州事件七年後,「六月民主運動」的發生背景。 即使在電影開始前便以字幕說明,內容為了戲劇因素而不完全符合史實,「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以下簡稱《1987》)」的最大目的卻是為觀眾窺見歷史事件的全貌。不同於《計程車》以旁觀角色目睹暴力而起身援助的單一視角,《1987》的主角不是任何人物,而是編導試圖藉眾多人物完整勾勒的「事件」。除了一個虛構角色,所有人物都是真實人物、真名公開,如果作為台灣人的你曾思考過轉型正義,那這部電影是韓國人對轉型正義最有勇氣的嘗試。 本片再度展示了成功的韓國商業電影方程式:敘說事件部份流暢紮實,渲染情感部份刻意放慢而大規模的情緒...
[RED]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台灣人,你也能衝出自己的黑暗
RED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2018-01-16 13:09:04
氣氛
9
    評分:9/10 猛人:全體韓國演員   緊接著《超級市長》之後,又一部說出實話的韓國電影,但仍舊是台灣電影永遠無法有膽識製作的作品類型。這絕對不是筆者危言聳聽或是惡意挑撥族群政治的言論,同樣面對轉型正義以及還原史實的社會氛圍,近幾年的韓國電影不論是政治作品或是描述近代民主發展歷史,乃至於社會事件…等,均在題材創作上面毫無掩飾對於原始事件取材之中最為晦暗,甚至是一針見血的直白表現出事件最為醜陋的事實面。   本片雖然是以光州事件作為主題,但其實更多成分只是透過光州事件的時間點作為故事背景,講述一個互有盤算的乘客與計程車司機的故事罷了。雖然本片根據威爾肯辛茲彼得的經歷改編,無可避免的是作品仍然有為了戲劇效果而必須誇飾(卻難得的做到不狗血)並神格化白人不會受傷的銀幕形象,但在敘事表現上卻反而更能體現出當時軍政府打壓媒體採訪的暴行以及意圖掩蓋事實真相的惡行。   故事的起點是從宋康昊飾演的計程車司機開始,一個在1980年代面臨經濟困境的單親父親,他市儈又貪小便宜還積欠房租,卻是非常在乎女兒的好父親。因為偷聽到車行計程車司機講述自己接到一筆金額可觀的車資行程,因而假冒頂...
做好職業本分或是做好身為人的道德-《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2017.9.10修稿)
BIO-MAN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2017-08-03 01:18:10
爽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