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文章:


  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Rossellini,1906─1977)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出身富裕之家,因為身為建築家的父親建蓋羅馬第一間戲院Barberini的緣故,羅塞里尼自年幼便獲得無數次的觀影機會,漸漸對電影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父親去世之後便成為音效師,開始了電影製作生涯。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的贊助下,羅塞里尼拍攝了《TheWhiteShip》(1941)、《APilotReturns》(1942)與《TheManwithaCross》(1943)三部作品,日後被稱為羅塞里尼的「法西斯三部曲」(FascistTrilogy)。1944年,墨索里尼的垮臺導致義大利電影業幾乎崩潰,羅塞里尼便與當時仍然是編劇的費里尼(FedericoFellini)開始了《不設防城市》(Rome,OpenCity)的劇本創作,企圖反映德軍占領羅馬時的困境。  圖:《不設防城市》海報嚴格說起來,第一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不是《不設防城市》,而是維斯康堤(LuchinoVisconti​)首部執導作品《對頭冤家》(Ossessione,1943),但《不設防城市》肯定是將新現實主義發揚光大的重要代表作。開拍期間資源相當的缺乏,因為一名美軍通信兵所提供的底片菲林,羅塞里尼才能得以完成影片,不過在嚴苛的拍攝環境下也造就了許多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色,包括實景拍攝、自然採光、粗糙隨性的構圖等等。與之後兩部作品相比,本片的劇情比較有通俗劇的色彩,也用了幾名職業演員,包括因此片而名聲大噪的安娜麥蘭妮(AnnaMagnani),不過最終成品仍然是令人感受深刻的體驗,當時羅馬境況於片中表露無遺。  圖:《不設防城市》劇照羅西里尼強調這是「一部描寫恐懼的電影,一種我們每個人──特別是我──都感受過的恐懼」,他意不在描寫英雄,而是一群小人物,每個角色的刻畫都很到位,就連德軍都有一定深度的描述,是部精采的...
[影片介紹] 羅塞里尼「戰爭三部曲」(Rossellini’s War Trilogy,1945─1947)
于清  2015-05-03 06:19:17
圖:導演法蘭西斯柯羅西(1922──2015) 曾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奬、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和終身成就奬的義大利導演法蘭西斯柯羅西(FrancescoRosi)於今年一月因支氣管炎而逝世,享年92歲。雖然很多台灣觀眾沒聽過羅西這個名字,不過當我們提到義大利電影史時,羅西是不可或缺的,他不僅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重要成員之一,還是少數幾個會勇於揭露義大利政治黑幕的導演,對好萊塢名導馬丁史柯西斯、奧立佛史東等人影響深遠。法蘭西斯柯羅西生於1922年的那不勒斯,在二戰期間學習法律系,之後成為兒童書籍的插畫師,也在《那不勒斯廣播》擔任記者。1946年開始接觸舞台劇,兩年成為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Visconti)的助理,參與《大地震動》(LaTerraTrema,1948)和《戰國妖姬》(Senso,1954)的拍攝,並且為維斯康提編寫《Bellissima》(1951)。1958年,羅西執導了《挑戰》(Lasfida),開始他了的導演生涯。要討論羅西的創作,必須要提起二次大戰後最重要的電影運動之一──義大利新寫實主義(ItalianNeorealism)。由於墨索里尼(Mussolini)的垮台造成社會動盪與經濟蕭條,義大利電影業也受到影響,面臨幾乎崩潰的困境,無法拍攝先前流行的豪華史詩鉅片與描寫富裕生活的「白色電話電影」(whitetelephonefilms)。許多已反映現實為主的低成本製片應運而生,充滿社會主義思想與人道關懷。羅西首部導演作品《挑戰》便是典型的新寫實主義電影,講述一名年輕人在那不勒斯地區拒絕與當地的黑手黨合作,並且試圖打破黑手黨對該地區蔬菜水果供應的控制和支配。從這部戲已經可以看到他日後作品的影子,一種企圖維護社會正義、不平而鳴的精神。 圖:《龍頭之死》海報 於1962年拍攝柏、獲得林影展的銀熊獎的《龍頭之死》(SalvatoreGiulia...
[導演介紹] 法蘭西斯柯羅西的政治電影
于清  2015-04-03 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