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聾啞]的文章:


    《過於寂靜的喧囂》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整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句對白跟配樂,也沒有字幕,電影裡的角色沒有名字,角色之間全靠手語來溝通,即便不懂手語,觀眾也能從演員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大概明白電影的劇情。   首次執導電影的烏克蘭青年導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維茲奇(MiroslavSlaboshpitsky)將電影的對話抽離,也用了大量的色彩語言跟長鏡頭敘事,卻因為劇本精準的設計,讓戲劇張力在沉默中併發出耀眼又令人驚嘆的光芒。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不雅字眼及劇照,請斟酌閱讀。       電影開頭的兩個長鏡頭都將攝影機刻意的擺放在很遠的位置,開場的第一個鏡頭是男主角在公車站問路,攝影機擺在對向車道的人行道上,呼嘯而過的汽車行駛聲成了開場的主題,我們跟隨著男主角一路到達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烏克蘭一間專收聽障學生的學校。   第二個鏡頭我們看到了平靜,學校舉辦了類似始業式或畢業典禮的活動,校長用手語致詞,這場戲導演也以遠距離拍攝的畫面,觀眾看著典禮結束,學生帶著鮮花進門,贈送給師長,用手語與擁抱表達感謝之情,門上的燈亮起,宣示鐘聲的響起,這場戲只聽得見偶爾的鳥鳴聲,...
過於寂靜的喧囂-藍色部落
劉文翼 Victor
過於寂靜的喧囂
2015-09-21 14:37:06
氣氛
10
  通俗的劇情能否成就一部好電影?若拿《貝禮一家》來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貝禮一家》的主題非常普通,敘述一個出生在聾啞家庭卻能正常說話的女孩,因緣際會下被發掘了歌唱天分,在逐夢過程中與原生家庭的拉扯和羈絆。 無論是電影、小說,或任何其他類型的作品,孩子選擇了不符父母期待的道路,因而使彼此之間衝突升高、互相傷害,這不僅是普世性的題材,也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我想,那是因為為人父母者,或多或少必定會透露出對孩子的期待;即使真能放手讓孩子追尋與自己想像中不同的夢,最難面對的恐怕仍是孩子的離開。   對貝禮一家來說,要面對寶拉的離去,除了情感上難以割捨,現實層面也是困難重重。 身為家中唯一能說話、聽得見的人,寶拉曾一肩擔起對外溝通的橋樑--直到她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愛,米歇爾‧薩爾杜(註1)那首「唱歌吧」,將這個發現帶給寶拉的飛揚心情詮釋得淋漓盡致。 然而造化弄人,上天給了寶拉天籟般的嗓音,身為聾啞人士的父母卻被阻隔於她的歌聲之外。 當寶拉深情款款地與心儀的男孩對唱,導演選擇將聲音完全消除,只剩下一片無聲--這就是貝禮一家的世界,即便再怎麼想,也無法親身體會女兒的...
貝禮一家_願意嘗試才是最重要的吧
強納森
貝禮一家
2015-06-05 17:45:38
氣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