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清楚記得本片導演米歇爾法蘭科2012年的電影《露西亞離開之後》,結局的震撼至今仍印象深刻;而同一位導演雖再度嘗試以意想不到的結局震驚全場,本片的轉折卻有跡可循、缺乏如《露》片一般的爆發性能量。
但若先把結局放在一邊,《慢性病》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它的第一顆鏡頭就已讓我大吃一驚。攝影機對準某戶人家的車道拍攝許久,正當觀眾漸感不耐時終於有人走到屋外、開車離去;當鏡頭開始尾隨這輛車,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畫面拍攝的是主角眼見之景,而他不僅一直在窺看這家人、現在甚至開車跟蹤。這種令人坐立難安的行為還延伸到網路世界--主角流連於一位年輕女子的臉書頁面,鏡頭鉅細靡遺的描繪他反覆瀏覽頁面上為數不多的留言。
儘管沒有對白,這一小段內容便已足夠引發觀眾的好奇心;而緊接著破題切入主角職業的第一場戲也讓人倒抽一口氣:一位全裸的愛滋末期病患映入眼簾。但最惹人詫異的不是男看護為女病人洗澡,反倒是她的身體本身--多數人應該很少正眼凝視病入膏肓的身軀,但是《慢性病》沒有留給觀眾撇開頭的慈悲,反倒逼著我們正視生命接近終點時的凋零。
劇本在角色建構上也同樣毫無慈悲。將過世病人說成自己的未婚妻、偽裝成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