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映後首週還去不到一半,《ID4 星際重生》已然來到 IMDb 5.9、爛蕃茄 34% 的黃燈地雷區;果然期待越高,失望越深,失望越深,影迷給評越怒?節錄外媒影評:
「這部續集真是蠢到家,它甚至讓你不得不去思考電影裡到底有什麼東西能讓你保持清醒。1996 年 Emmerich 踞霸了災難片,但現在的他只是拼命搜括骨頭,尋找還能炸些什麼東西來吸引觀眾注意。」——《時代》雜誌
「在《ID4:星際終結者》 之後,Emmerich 一次又一次地像擠牛奶般炮製那套公式,不幸的是,牛奶現在被擠光了,只剩下一對乾癟乳頭和一頭憤怒乳牛。」—— 《娛樂周刊》雜誌
IRD 到底有沒有這麼糟?你若誰的粉絲都不是,恭喜你是極有可能獲得一個感官舒暢的爆米花之夜;但你若是 ID4 的追隨者,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機率在自個的指甲縫裡找到一片天。
IDR 大部份素材複製了 ID4 的模組,包括總統演說、犧牲小我的愛國主義、戀侶分隔兩地、替親人復仇、各國軍隊首領齊聚……等。編劇的任務,就是將這些精華食材重新排列組合,按不同比例和速率倒進炒菜鍋;可以看出導演 Emmerich 竭力想在同中求異,而在異中求取過往的感動。前後兩部片最為明顯的差異之一,是電影步伐從原本沉著穩練的推進,變成稍嫌躁進的代辦事項打勾任務。或許是續集本來的不容易,也或許是導演的野心貪心,同時想讓節奏精快、讓所有指標性元素能按步出現,又企圖將眾多角色置入劇本;而當每位角色的平均時間被壓縮,解壓縮後的品質,可想而知。把角色們一字排開分別檢視甚是光鮮迷人,但將他們全數湊一塊時,就變成大排長龍等著唸台詞的 NPC,集體散發又臭又長的綠幕氣息。
在 ID4 中,Emmerich 不太雕演員,反之多場戲任憑演員自由發揮;不管是 Goldblum 對 Hirsch,或是 Goldblum 對 Smith 之組合,皆有相當出色的臨場發揮,笑果十足且討人喜歡。但是今天,力撐 IDR 大半場的是一批技還生嫩的年輕演員,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出現在螢幕上,卻沒能在鏡頭裡撞擊出哪怕一絲凹痕。直到最後一秒鐘都沒辦法。
包括總統與國防部長的利益分歧、總統與科學家 David 不愉快的過往、David 與前妻的分合、David 與父親 Julius 的芥蒂、Miguel 與父親 Russell Casse 的心結……;在 ID4 中,我們可以感受主人翁彼此拉鋸的力度,並隨劇情逐步解套而寬心,直接對比 IDR 情感面的疏遠,以及台詞的膚淺。Emmerich 向來也非以刻畫人性聞名,但這回的故事份量也未免淒薄了些,不僅浪費一眾身懷戲事的原班角色(David、President Whitmore、Jasmine Hiller),炙手可熱的新進球員也沒能好好發揮。
這位德國導演擅於在寫實的畫面裡置入不可能的動作場景,他視覺效果的刺激很大一部份是建立在尋常的生活質感上,而能引發觀眾之感同身受。當電影時空與觀眾所處的時代一致,建築一致、街路一致,自然的,那種家園被毀壞、親人罹難而備受驚恐的情感也會一致,觀者順水就能走上那條進入故事的通道。然 20 年後,電影所強調的超高科技世界已和觀眾遠遠脫節,削弱我們的參與感。21 世紀的觀眾或許變得聰明,三兩下就能自行理解電影中的世界觀;可以說劇組剛巧在這方面的構思還不是太周密(或者,是周密過了頭),忽略聰明觀眾到底還是一副有血有肉有的靈魂。與觀眾疏遠的世界、平民生活介紹的失漏,加上大幅刪減逃難的危急處境、情緒表現,以及意外節制的毀滅場景,以致不論場面再怎麼磅礡浩大,爆炸威力再怎麼強烈震撼,也都僅止於螢幕那一端的狂歡。
餘後的寬慰就寄託在視覺需求的養護上了。Emmerich 這次找來的製設和特效團隊表現完好,叫人連連可惜導演畫面抓太短,總是來不及欣賞那些好看的、極富未來感的月面基地、太空船和戰鬥機。
為了接機而重溫 ID4 的當下,我其實是開心滿足的,因感受到 Emmerich 實是一位懂得觀眾的創作者,叫人渾身充滿被服務的愉悅,可 20 年後的現在,這份心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甚至透出一絲牽強的味道。《ID4 星際重生》就像一場嘉年華,我們所期待的甜點、遊行和後空翻等熱鬧的災難元素都到齊了,過程中也各有各的盡興,但,大家終究還是素昧平生的陌路人,派對結束後便拍屁股鳥獸散,徒留視網膜上游動的、閃動的虛擬雷射光束,暗自追憶想當年的風光。拍攝 ID4 的時候,整個劇組都在埋怨鹽湖天氣太嚴酷,而今來看,那段難熬的拍攝時光似乎還是挺值得……到底真是 21 世紀的觀眾太難取悅嗎?
2016 續集電影年,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 原文:https://feilingwalk.space/independence-day-resurgence/
▼ Facebook: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