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韓國導演—李宰漢所執導的《代號:鐵鉻行動》,是根據歷史上一場關鍵的登陸作戰行動—仁川登陸戰。這場戰役發生於1950年9月15日,美國二戰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帶領由美國、韓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聯合國軍隊進行的大規模登陸作戰行動。這場戰役的成功不僅扭轉了陷入膠著的韓戰局面,同時也讓美蘇兩大強權對立的冷戰局面陷入空前危機,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部電影,除了清楚描述麥克阿瑟將軍如何計畫所謂的「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同時也將故事的焦點聚焦在行動前的情報偵察任務,是為「代號:楚帝傑克森」(Codename: Trudy Jackson)。這個祕密的情報任務發生於仁川登陸的前一週,由美國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Eugene F. Clark)所帶領,目的在於蒐集仁川周圍海域的潮汐、防禦工事、海堤以及淺灘狀況等重要資訊,並滲透當地敵軍所佔領的港區設施,指引聯合國軍隊順利進行登陸作戰,可說是功不可沒。
當然,《代號:鐵鉻行動》為了加強電影的戲劇張力,將史實做了不少更動。以下將針對電影以及史實做整理。
01. 不安的朝鮮半島—韓戰爆發
韓戰普遍指1950年至1953年間,發生於朝鮮半島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起因應回朔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勢力以及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兩大強權逐步演變為緊張的國際局面,是為「冷戰」(Cold War)。冷戰是一種詭譎的國際情勢,彷彿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各國選邊站,拉攏政治理念相近的國家組成同盟組織。而韓戰則是冷戰下的第一場「熱戰」,檯面上為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韓(大韓民國)雙方對抗,實際上是背後支持的蘇聯以及美國雙方的角力戰場。
(左) 北韓領導人:金日成
(右) 南韓領導人:李承晚
就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原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美國蘇聯協議以北緯38度線作為分界,並於1948年開始各自擁立政權使半島正式分裂,縱使南北韓雙方都想以自己的方式統一或解放對方,但手段方式相差懸殊,南北兩地的矛盾與衝突越演越烈。
由金日成所建立的北韓政權,以及李承晚所把持的南韓政權,都希望早日達成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因此在北緯38度線上充斥著小規模的衝突。在美國與蘇聯雙方各次撤離朝鮮半島後,雙方仍各自奔走國際尋求軍援。以南韓的李承晚為例,美國雖然表面上支持南韓政府,但實際上仍對李承晚不信任,並限制其軍事裝備的援助,僅派駐了500名「駐韓美軍顧問團」(實際上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所組成的情報人員,暗中監控南韓軍隊動態)以及輕型裝備。目的在於讓南韓能夠有能力抵抗北韓南下的侵略,而無法往北推進。
對照到北韓,金日成不斷奔走於莫斯科與北京,尋求蘇聯與中共的援助。北韓的人民解放軍不僅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力資源,更獲得蘇聯製的裝甲戰車和重型火砲。直到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韓人民解放軍開始大規模南下,當時還稱漢城的首爾在三天後被攻陷,南韓國軍因缺乏機動性與重型武器的輔助下節節敗退,一個月內接連失守漢城、大田、木浦、晉州,最終退守到釜山附近的洛東江以南。
南韓在聯合國的幫助之下,於8月建立起「釜山環形防禦圈」(Pusan Perimeter),成功抵擋了自6月底一路勢如破竹的北韓人民軍,但南韓軍力受困於釜山地區,情況岌岌可危。因此。麥克阿瑟開始構想另闢韓戰的新戰場,並想辦法突破南北韓雙方在釜山防禦圈的僵局。仁川登陸行動因此悄悄而生。
(左) 北韓人民軍一路往南沿著鐵道路線攻陷南韓,細長的補給線成為致命點
(右) 今日的仁川地區已成為首都首爾的重要衛星城市,仁川國際機場更是進出南韓的重要門戶。而仁川港也因港口的擴建工程,與當年仁川登陸時的樣貌大有不同
02. 從藍心行動到鐵鉻行動
麥克阿瑟選擇在仁川登陸的主要原因,在於仁川是一座位於漢城西邊約40公里的海港城市,同時也是接近北緯38度線的重要對外門戶。如果登陸行動成功,盟軍將可切斷北韓軍隊沿著縱貫鐵路所建立的細長補給線,同時也可讓南方的釜山環形防禦圈戰事獲得喘息。
然而,麥克阿瑟最初所提出的仁川登陸計畫為「代號:藍心行動」(Operation Blue Heart),因仁川險惡的自然環境以及易守難攻的地形遭到否決。縱使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跳島作戰中證明其兩棲作戰的能力,但戰後軍備人力的縮編、船隻設備的汰換,最初的登陸構想仍被美國軍方高層所質疑。
(1) (2) 《代號:鐵鉻行動》中,四位美國名將在東京開會前的合影橋段,係參考(3)這張經典歷史照片。
(3)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
(4) 美國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上將(Lawton Collins, 1896-1987)
(5) 韓戰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Douglas MacArthur, 1880-1964)
(6) 海軍作戰部長:佛斯特謝爾曼上將(Forrest Sherman, 1896-1951)
在電影中有一段有趣的畫面,便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上將(Lawton Collins)以及海軍作戰部長—佛斯特謝爾曼上將(Forrest Sherman)前往位於東京的聯合國司令部開會,麥克阿瑟拉著兩位將軍在門口合照的畫面,便是參考當年在門口合照的經典照片。
這場會議發生於1950年8月23日,麥克阿瑟針對「藍心行動」的內容進行調整,是為「鐵鉻行動」。內容不僅將其他可登陸的地點全數評估,並向美國軍方的參謀長聯席會(及美國軍方最高層級的決策委員會)提出鉅細靡遺的簡報。最終獲得了華府的支持,登陸行動因此獲准執行。
03. 尤金克拉克與「楚帝傑克森」行動
早在登陸行動的前一週,由中央情報局CIA與軍事情報小組開始執行「代號:楚帝傑克森」的秘密情報蒐集任務。這個秘密任務由美國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主導,他在1950年9月1日帶領了一群南韓國軍軍官滲透至仁川外的永興島。他們僅攜帶了輕型武器,潛入仁川岸上的軍事設施,在夜晚利用小舢舨在海面上測量潮汐、繪製海圖,並與當地的反抗組織結盟,蒐集北韓駐軍資料。
這些與尤金克拉克結盟的人們,多半是當時來不及逃走的南韓人。在兩個月前,北韓突襲南韓的行動中,許多人的家人或朋友遭到殘酷殺害,甚至當眾處決。這些協助尤金克拉克的年輕人不少是未滿20歲的青少年,對當地環境十分熟悉,並時常和當時駐防的北韓軍人串門子也不被起疑。
也正因為如此,尤金克拉克的秘密行動靠著這群在地人順利收集有用的情報,使得「鐵鉻行動」得以順利進行。在電影中的劇情,將絕大部分的比重放在情報作業的進行,但將當中的人物全部替換為南韓軍人,與歷史上尤金克拉克所領導的「楚帝傑克森」行動出入非常大。
今日的八尾島樣貌
在「楚帝傑克森」行動的最終,尤金克拉克一行人滲透至位於仁川港南方的八尾島燈塔,並重開燈塔的燈火,協助聯合國軍隊順利駛入港區,是本行動最大的貢獻。在滲透燈塔的過程中,尤金的行動被北韓軍人發現,並遭遇零星的抵抗,但最終燈塔仍順利攻入。為此,北韓軍方作為報復,屠殺了當地疑似協助過尤金一行人的50多名平民。
04. 登陸行動與釜山突破
1950年9月15日凌晨,由麥克阿瑟所親自指揮的艦隊,開始在仁川外海集結。大批軍艦開始向仁川港外圍的月尾島砲轟,掃除了北韓駐防的軍隊設施,以及在「飛魚航道」(Flying Fish Channel)上密佈的水雷。同時,從「菲律賓海號航空母艦」(USS Philippine Sea CV-47)上起飛的「F4U海盜式戰鬥機」,攜帶了大量的空對地炸彈進行岸上的轟炸。六艘登陸艦在砲火和轟炸的掩護之下,開始向仁川港岸移動,「鐵鉻行動」的登陸作戰,共兵分三路正式開始。
(1) 砲擊仁川港的密蘇里號戰艦(USS Missouri BB-63),該船隻退役後於夏威夷珍珠港展示為水上博物館,也就是電影《超級戰艦》(Battleship)中的戰艦
(2) 在綠灘以梯子跨越海堤進行登陸的陸戰隊員。這張照片為仁川登陸戰地記錄相當知名的照片,拍攝者為陸戰隊員巴爾多梅爾洛佩茲中尉(Baldomero López),拍攝後,洛佩茲被手榴彈炸死,後被追贈榮譽勳章
(3) 搶灘成功後,美軍隨即在仁川港建立浮筒碼頭,令聯合國軍援物資能快速於仁川部屬據點
(右大圖) 1950年的仁川港地圖,圖中標記的A、B、C分別為紅灘、綠灘、藍灘
從仁川港的北到南共分為「紅灘」、「綠灘」以及「藍灘」三個灘頭進行登陸。當中的紅灘與綠攤位於月尾港北邊,藍灘則位於南邊。
在電影中,主角李政宰與手下駕駛輕型戰車攻擊月尾島的虛構情節,事實上是影射了位於綠灘的登陸行動。事實上,綠灘的登陸行動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團第3營以及第1戰車營所實施,並配有9輛M26潘興戰車(M26 Pershing)進行掃蕩。在配有地雷剷除片以及火焰噴射器的戰車掩護之下,綠灘在日出前很快就被聯合國軍隊所攻佔,聯合國方只有14人死傷。
至於紅灘的登陸部隊,如電影中所描述的「以梯子」爬上海堤進行搶灘任務,並順利搶下通往月尾島的海堤道路,使上述的M26戰車能夠往來。至於最南邊的藍灘,則在搶灘前北韓軍已投降,所以僅遭受零星的抵抗,登陸後的陸戰隊則迅速拉開防線,在灘頭建立防禦陣地,準備向內陸挺進。
(1) 登陸成功後的仁川港樣貌
(2) 韓戰停戰前夕的仁川港樣貌,可見港邊設施與仁川登陸初期樣貌相差甚遠
(3) 於藍灘登陸行動的樣貌,聯合國軍登陸艇向仁川港邊發射火箭攻擊,水中可見登陸艇準備駛向岸邊進行搶灘
(4) 登陸艇準備駛進行搶灘任務的樣貌
「鐵鉻行動」的成功,使得仁川港開始湧入聯合國軍物資,讓盟軍建立新的北邊據點,展開後續切斷北韓補給線的戰略行動。就在仁川登陸成功的同時,次日在南方的釜山防禦圈開始往北進行反攻,並於18日成功突破了洛東江一路往北挺進。直到9月結束前夕,漢城才被聯合國軍隊收復。
05. 被遺忘的戰爭
「鐵鉻行動」仁川登陸的成功,讓一路撤退的南韓軍隊扭轉情勢,原本勢如破竹的北韓軍隊開始往北撤退。就在仁川登陸後的10月初,聯合國軍隊不但跨越了北緯38度線,還拿下了北韓首都平壤,往北挺進北韓內陸,一度將北韓軍逼退到中國邊界的鴨綠江。
正當北韓面臨滅亡之際,10月19日晚間中共開始進行所謂的「抗美援朝」行動。這群由中國東北解放軍改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度過鴨綠江一路往南進攻,將聯合國軍逼退到清州江一帶。11月底,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進行「抗美援朝」的第二波行動,直到12月中旬,又將聯合國軍往南逼退回北緯38度線以南。而在後續的1951年1月,第三波「抗美援朝」行動開始,南北兩軍越演越烈的軍事衝突,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直到該年的2月,由中共的周恩來提議停戰協議,希望南北雙方能夠進行停戰談判。但事實上,中共的停戰談判只是希望能夠讓北韓軍隊獲得喘息,檯面上北韓、中共與聯合國在談判桌上商討,檯面下卻開始整頓第四波攻擊行動。果然,在該年的2月中旬,「抗美援朝」的第四波行動開始展開,南北雙方又在北緯38度線上僵持不下,迫使美軍在3月開始進行「撕裂者行動」(Operation Ripper),讓原本不自然的北緯38度界線,開始如今日的南北韓國境的彎曲界線。
(左) 中共抗美援朝行動的宣傳海報
(右) 一群在韓戰中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共的抗美援朝行動,為韓戰再次帶來扭轉的情勢。這群由中共人民解放軍改編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共解放軍東北地區軍隊改編而成。值得注意的是,這批軍人當中有不少國共內戰時被俘的國民黨國軍,使得在後續韓戰的戰俘遣返問題變得複雜
到了4月,「抗美援朝」行動的第五波攻擊再次展開,南北雙方又在邊界上持續進行消耗戰。就這樣雙方來來回回了數次,在邊境上大大小小的軍事衝突,也使得南北兩方開始倦戰。由美蘇雙方從中斡旋,北韓與中共代表,以及南韓與美國代表終於在1951年的7月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但爭論不休的邊境界線,仍讓雙方談判破裂,南北雙方就這樣一來一往,在戰場上互相較勁,又在談判桌上商討停戰的詭異局面下,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屬《朝鮮停戰協定》,協議在北緯38度線南北各2公里設立非軍事區。然而,《朝鮮停戰協定》僅為停戰(Armistice)而非「和約」(Peace Treaty),嚴格來說韓戰並沒有結束。
韓戰的四大階段,大致以1950年6月25日北韓無預警南下進攻開始,至9月初釜山環形防禦圈建立,是為第一階段(南韓大撤退);第二階段則始於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後,聯合國軍往北推進反攻北韓,直到該年10、11月之際,中共發動抗美援朝行動後告終;第三階段則以中共抗美援朝行動,於冬季持續往南推進到北緯38度線,直到隔年春季為止;第四階段則為南北兩韓陷入膠著戰況,在北緯38度線不斷發生大小衝突,同時停戰協議談判持續兩年,直到1953年7月底,停戰協議生效為止
縱使韓戰在國際法認定上沒有結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南北兩方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大,冷戰結束,人們也逐漸遺忘了這場還沒打完的戰爭。北韓曾在2009年發表聲明,宣布《朝鮮停戰協定》不適用,又在2013年宣布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讓亞洲的國際情勢忽冷忽熱,但最後仍像個放羊的孩子只聞其聲不聞其變。
就在韓戰主題的電影不斷推出,南北韓在過去歷史上的矛盾與衝突也不斷被討論。或許我們應該體認到,戰爭的雙方皆為輸家,縱使在檯面上的戰爭英雄英姿威風,但檯面下受苦受難的,仍是無辜被拉上戰場的老百姓。
《代號:鐵鉻行動》電影中有不少誇大或虛構的劇情,但整體以仁川登陸作戰背後的情報任務作為故事主軸,或許也告訴觀眾這群在大戰背後默默付出生命的無名英雄,更值得被關注
參考資料:
American Experience: The Korean War
https://www.pbs.org/wgbh/amex/macarthur/maps/koreatxt.html
Discovery:Edge of W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4n5s2FgL4
Wikipedia: Battle of Inch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Inchon
Wikipedia: Korean 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rean_War
Korean War Online
https://www.koreanwaronline.com/history/inchon.htm
Korean War Map Outline
https://cqmsjt.com/files/korean-war-map-outli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