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篇文章
如果每個人都要向別人討一個安全感,那誰會有多一個給別人呢?
楊德昌《獨立時代》

角色側寫 安妮的日記The Dairy of Anne Frank|動盪之下的日常

2016-09-22 00:35:47


青春的光年中,自身的情緒是攪拌生活的咖啡匙。正值青春的他們躁動、徬徨,他們對事物瞬間愛戀,也在下一次抬眼時頓失熱情。即使身心靈都被戰爭壓迫,青春的過程未被簡化,仍持續上演著重複的情節。但過程如同生活空間一樣被戰爭壓縮加速,進而導致爆炸式的反彈。安妮的幸與不幸都在於他是一個敏銳而感性的人。文學的才華成了他短暫生命的唯一出口,也讓世人能一窺這齣慘忍荒謬的民族悲劇。

 

 

青春是極度個人、卻又是所有人皆曾體驗的內在轉變。它大體上的劇情相同,細究起每個人的青春劇本,卻又各有故事。屬於安妮的青春劇本,背景是二戰下的猶太狩獵,舉家被迫遷居至狹小幽暗的閣樓空間。在這邊你無從擁有自我、情緒成了廣播被公開報誦。在戰爭的炮聲下,青春的體驗被空間侷限,但蔓延的情感滲透了木板跟花被,未曾減少。安妮的外在像火,但內在卻讓我有種潮濕的感覺。她因為母親的脆弱而不滿,她於是叛逆的在沒有成為自己榜樣的母親臉前,甩上了尊敬的大門;她被迫跟成年的男性共享空間,過度靠近的成熟男性比戰爭更像是個威脅,安妮蜷起身體背對陌生的費洛蒙。她開始對性好奇、對知識迫切渴望,腦中飛快的情緒和想法使她急需傾吐。這些感知使我們身而為人,但現實逼迫密室裡的他們要活得像動物。

 

 

安妮的日記對於戰爭的描述其實並非重點的篇幅。日記是少女私人的花園,她如同所有女孩一樣,花了更多句子描寫自己遭遇愛戀或身遇不公的自我情緒。而戰爭跟種族獵殺是她生活的背景畫,她未多加著墨,但完全未能忽略。我們在閱讀歷史的時候,多半記憶那些並非普世的偉大行為。我們很少想到,即使是戰爭,大部份的人們還是得面對這個已經變質的日常。我們仍在時間內歷經青春、邁向年老、戀愛或爭吵。外頭正在殺人,我們還是得說話跟睡覺。生活沒有因為戰爭停止,因此更顯得困難。安妮沒有因為物質匱乏而放棄感知,但依賴感性來面對生活向來容易造成心靈上的災難。安妮的日記是給後人留下的禮物,但我忍不住想,她的感受若在平板一點,那個時代的慘忍之於她,是否就稍微溫柔一些了呢?

 

===
早澡電影院:雜食且欲言又止的非專業影評

部落格

粉絲專頁



The Dairy of Anne Frank 早澡電影院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