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風暴》中導演克里斯汀穆基嘗試以平穩的節奏,跟著男主角一步步處理過程,中途捕捉住整個事件中與家人的關係變化。我是覺得他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功力,但是至於拿坎城導演,我認為本屆有更值得獲得的(保羅范赫文或尼可拉斯溫汀黑芬)。
.
從開場戲裡,就可以看到鏡頭對於醫生在父親的重視,畫面正中央的那扇門,雖關著,但是父女在準備出門的互動中,女兒的敲門以及父親的呼喊,都與這扇門產生連結。沒過多久,這答案就揭曉了,門後的是媽媽,才第一場戲,我們就得知了母親在這個家庭中與其他人的疏離,隔著一道門的她,卻依然還是與女兒有接觸(敲門),這似乎也對後段埋了些伏筆。
.
我想穆基非常清楚他在每場戲要做的是什麼,片中著重的父女關係也於前段兩場看似普通的車內發酵,可以清楚看到,副駕駛座的位置是空的,但女兒卻是坐在後座,看到在近景的父親最先塞滿畫面,並掌控著方向盤,後方的女兒必須將頭項前探望,以便與父親對話,接著戴起耳機。平淡的兩場戲就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什麼都沒發生,但什麼都可在銀幕裡看到了,父親具有掌控權的在畫面中,近距離的壓迫,以及女兒在後座要說話時的配合,還有耳機的使用,我想是在她前意識裡的逃避,就像後段她做的一樣。
.
下一場則是醫生父親與小三的約會,從開場在家裡到開車送女兒出去,全都將醫生圍繞在家庭以及女兒這個環節上,沒想到突如其來是看到他與別的女人在床上翻倒覆去,與普遍的道德來看,真的是太出乎意料了。這場戲陰暗、封閉的房間也直接傳遞出兩人關係的「暗不見光」以及男主角在此所受到的「壓力」,也才第三場戲,就丟出跟前兩場截然不同的東西,算是做出了一個成功的開頭。就在我還反應不過來時,穆基漂亮的讓手機在下一秒響起,男主角接起後,原來是女兒發生意外了,鏡頭也沒停下來,就直接跟著劇情從男主角外遇而引發觀眾認為「違背道德」的思緒,立刻因為他接起電話後離去小三,見女兒的反應,轉回前段我們所吸收到的那個「負責任的爸爸」。對於要將不同面相的故事講清楚,但又要保持觀點的這件事,就在開頭15分鐘見識到了穆基的厲害。
.
聊到故事,看完後很清楚知道結局玩的類似回馬槍,而穆基為了這個,似乎很害怕提早讓它現形,也就因為這樣,可以看到從事件發生之後,劇本大幅度的將女兒撤出男主角的主故事線,這的確是一個勇敢的嘗試,但我認為結果並不是太成功的。劇本讓男主角獨身一人,去面對各方位的威脅,在與這些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劇本也放進了羅馬尼亞政治、教育等議題(像是醫生母親與妻子對女兒教育的意見或是女兒男朋友與小三給的壓力) 進去,但是可惜的就是他將這些全部建構在對話裡,或許對電影中的人來說這足以構成威脅,但少了實際引發出的事件,對在攝影機後的觀眾來說,這不痛不癢,一切似乎只存在於男主角心中,因此我會感覺電影中的一些片段是枯燥乏味的。但就像我前段說的,穆基這次挑戰的是將攝影機低調的放在一旁,真實的捕捉演員的反應,這對一位導演的指導演員功力更是一大考驗,就以穆基最著名的《四月三週又兩天》來比較,他這次抽掉了所有攝影機的情緒化,將需要的張力全寄託在框內的演員們身上。但這卻是最讓我失望的一點,他切掉了鏡頭與演員連結的線,也迴避掉所有激烈事件實際發展的可能,這使角色之間的情緒流動是處在極為封閉的狀態下,嚴重缺乏與觀眾的媒介,因而造成本片在主角碰上種種威脅或是自身地位改變時的戲劇張力表現的很有限(任何一部拉斯馮提爾或達頓兄弟的作品在這方面都有更出色的表現)。
.
中後段開始帶出男主角與妻子的關係,我們一樣可以在單場戲中看到穆基的才華,就以妻子提出要求他搬離家前的那場戲來說,妻子從頭到尾就坐在椅子上,男主角在遠遠的後房進門。妻子享受著菸,面對鏡頭,私毫丈夫完全比不上一根菸來著有意思,直到他向前走,當他走到比妻子還接近攝影機的時候,她才終於喵了他一眼,但我們清楚的看到,那個眼神,一種充滿不屑、鄙視的眼神,而男主角整場戲中要不就離的太遠,要不就太近,永遠不是一個「和諧」的位置。與其說妻子之後的那一眼,是丈夫引起她的注意,還不如說他從頭到尾都徹底的打擾了她,因而帶出下一個鏡頭的結果。
.
《畢業風暴》放入了羅馬尼亞現在的社會問題來討論,但劇本往男主角內心撰寫,透過旁人與他的互動來表現,但也因此整部電影太過於冷靜的存在於對話中,穆基似乎不想讓情緒化的表現搶走本片冷靜的調調,但電影反而沉溺於此,張力跟隨縮減。另外避開女兒以專注在父親的劇情上,雖成就後者的概念,但這故事畢竟來自於女兒,這點我則認為缺少太多與女兒的互動,不但難以體會兩人的關係變化,也無法塑造出故事的真實感。
.
5.5/10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