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
423 篇文章
if you don't stand for some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
Sucker Punch 殺客同萌

影評 #試片無雷短評 《黎明的承諾》 - 法國人的浪漫思想

2018-01-15 16:41:01


 

改編法國文豪—羅曼加里的自傳小說著作《我答應》,描述其母拉拔他長大的過程。全片的觀影重點,除了飾演男主角羅曼加里的皮耶尼內(2014年以《時尚大師聖羅蘭》拿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以及母親妮娜的夏綠蒂甘斯伯格(影歌雙棲,2009年曾以《撒旦的情與慾》奪下坎城影后)兩大要角的精采演出,詮釋母子之情的細膩演技,故事面來說算是平穩而沒有太多驚喜,可說是中規中矩的自傳式電影。

從電影開始的墨西哥亡靈節影像,再到羅曼加里墮落而垂死的狀態,整部電影瀰漫著羅曼加里小說中描述生與死的細膩筆觸,以及充滿濃厚法國人對於生活的浪漫態度。而鏡頭將焦點拉回到回憶中,羅曼與母親在1910~20年代之際的童年時光,猶太人加上東歐移民的身分,也暗示了當年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氣氛,以及一戰與二戰之間的短暫和平,亂世之中的恐怖平衡:藉由羅曼逐漸長大,面對求學、愛情以及寫作事業,甚至是在二戰前夕加入法國空軍接受訓練、為了自由法國而戰的人生旅途,期間他與母親間的緊密關係,透過導演艾瑞克巴比爾的幽默口吻:輕鬆詼諧的敘事,不失嚴肅又寫實的批判,展現了法國人在面對外來威脅時仍處之泰然的自傲感,是我在這部《黎明的承諾》中所觀察到的。

正如片中母親對著羅曼所言:人的一生中只能夠為了三件事情打架(奮鬥),第一是女人(愛情)、第二是榮耀、第三則是法國。整部電影的故事主軸便是圍繞在這三個節拍上延伸:縱使羅曼加里的一生有過兩段婚姻,也因為浪漫的寫作風格吸引不少異性,但母親作為他一生中重要的女人,並且一路上為了母親的期待而奮鬥,我想,是我認為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因為片中有不少橋段讓我在心中默默對男主角的行為貼上「媽寶」的標籤,同時也在許多對白出現時翻了不少白眼。讓我不禁想說,這媽媽的控制慾未免也太強了吧!就我的觀察而言:女人、榮耀、法國三者的奮鬥目標,其實都是從女人(母親)作為出發點,榮耀和法國其實只是母親所引導主角的所有行為,反而淡化了羅曼加里在文學上的成就。若電影能夠加深羅曼加里創作的內容,或是母親對其創作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影響,甚至是他的創作中與他母親間的關係,電影或許會更加深刻

而電影讓我較為驚豔的地方,莫過於男主角在二戰期間的北非戰場,以及擔任轟炸機領航員兼投彈手的工作。可說是片中對於男主角心靈成長最為重要也最關鍵的時刻:這種生死之際,失去戰鬥目標的生活,瀕臨崩潰且陷入迷惘的人生階段。對比到戰爭前處處有母親控制的生活下,男主角遠離了母親的保護羽翼而獨自面對生死,充滿懷念與眷戀的情緒頓時展現。可惜的是,這段情緒的分水嶺、片段比重拿捏失衡,並未劇情帶來太多鋪陳或是震撼,實為可惜。

不論如何,羅曼加里做為法國近代文壇的重要人物,除了創作小說更涉足了電影劇本創作或是導演、拍攝等工作。《黎明的承諾》所描述的故事,除了《我答應》這本描述其母子情深的著作外,我們也能夠看得出法國自傲的民族性,以及對於困境、生活、感情上的價值觀,十分有趣。在超過兩小時的131分鐘內,我們也可以嗅到法國人對於生命、家庭、以及如何看待近代歷史的態度,感受相當全面而且豐富。若您也是對法國電影情有獨鍾、對於法國文化或是20世紀初的近代歷史有所興趣的朋友,《黎明的承諾》或許是一部能從大時代的架構下,欣賞一個文壇巨人如何成長的電影作品。

P.S. 片中所提到的「自由法國」,為二戰初期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後,由戴高樂將軍流亡海外後所領導的法國反抗政府,並透過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軍隊作為實際的抵抗勢力。羅曼加里在這段期間將她原本從母姓的卡謝夫,更改為加里,也就是俄語里的開火之意。他在加入自由法國後先後轉戰伊索比亞、利比亞、庫夫拉,主要對抗的是有「沙漠之狐」之稱的納粹德國將領-隆美爾所領導的軍隊。戰後他獲得了空軍少校的軍銜,並獲得榮譽三等勳章、抵抗戰士等榮耀。

 

電影預告片: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視覺動物 加點吉拿棒 黎明的承諾 羅曼加里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