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只要你不去想它,它便不會存在(If you don't think about a thing it ceases to exist.)」 。
1920 年代,英國作家 A.A.(Alan Alexander)Milne 以兒子 Christopher Robin 和其動物玩偶們為靈感,創作出了風靡全球的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但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一個關於維尼熊的故事、嚴格說來甚至也不是關於 Alan Milne 或 Christopher Robin Milne。
這是一個關於「Billy Moon」與他想像世界之外的那個父親「Blue」的故事。

就在迪士尼拍的《克里斯多弗羅賓》正處於後製、放出預告療癒了很多人時,不妨先看看福斯探照燈去年推出的英國電影《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片中描繪 A.A. Milne 從一戰沙場回歸後就一直苦於 PTSD、變得與倫敦上流社會格格不入。妻子 Daphne 為了讓他開心起來,生了個孩子。過程中承受巨大痛苦,生的還是個不合她意的男孩,也許正因如此,Daphne 總是重視社交生活更甚兒子。
雖然與父母相處上似乎有些隔閡,卻又奇異地、他們彼此以毫無距離的暱稱相稱。Billy Moon 是 A.A. Milne 和妻子 Daphne 叫兒子的暱稱——事實上 Billy 才是 Christopher Robin 的小名,而他呀呀學語時會把自己的姓氏 Milne 唸得很像 Moon。Christopher Robin 則用父親的綽號 Blue、母親的小名 Daph 稱呼他們。
其實 Alan 或 Daphne 都並非不愛或不懂愛孩子之人。也許只是他把感情都獻給了創作、而她則把熱度留給了生活,剩餘的愛,拿去成就他們的婚姻。對精神糧食的愛是本能的,你無須學習著直面表白,就能依循大腦天生所敏感的迴路恣意揮灑。至於能努力表達的愛,年輕熱血還有力氣跌跌撞撞時,已然獻給愛情與婚姻。
給兒子的愛,要再從那婚姻的愛中撥出去,更要投入遠甚於和同齡人相愛、遠甚於打理好自己一團糟的人生的學習。或許,對作家、社交場貴婦這樣等於是以「情感表現」來維生、來換取社會價值——意即自己活著的意義——的人物而言,連「業餘」時都還要繼續作好能外放出更多更無保留的愛的角色,終究是很困難的。
陷入反戰的混亂糾結、苦無昔日靈感的 Alan,在與 Christopher Robin 的鄉間日常中得到愛的補給。只是依循本能他把這樣的愛化成文字、全球大賣得超出想像的文字,也剛巧實踐了跟兒子玩笑般的約定「write a book for me(寫一本給我的書)」,卻不曾想鎂光燈與鏡頭下的生活並不能帶來 Christopher Robin 想要的愛與陪伴。
對父親抱怨道 I wanted you to write「a book for me, not about me.(我想要的是你寫一本給我的書,而不是關於我的書 。)」
在關於他的書裡,他永遠只能是眾人心目中的「Christopher Robin」,即使依然一直是父母親口中稱呼的「Billy Moon」,身為「Christopher Robin」的主人,那個名字卻再也不屬於他,而是地球上遠至薩摩亞的小孩都掛在嘴上的公眾財產。
而在因名聲遭受霸凌的童年過後,他甚至都不想再當 Billy Moon 了。將母親多年的恐懼化作現實、走進父親多年的夢魘之中——他寧願當二戰戰場上的「二等兵 Milne」,沒有維尼熊標籤黏著,純粹是排裡等著點名的一個無名大兵。

劇中的 Christopher Robin 說道:「若我拿了《小熊維尼》的權利金分紅,就表示我必須做那個『Christopher Robin』,但我不是。」、「我也不是 Billy Moon,作為二等兵 Milne,我從未如此開心。我從未想要任何的名聲或有著管樂隊的浩大慶生。」
「那你以前到底想要的是什麼?(What did you want? )」
「那時我想要的,是你,Blue。」
「那你以前到底想要的是什麼?(What did you want? )」
「那時我想要的,是你,Blue。」
「I wanted YOU, Blue...」
啞口無言的 Blue,最後看著十幾二十歲的二等兵 Milne 上火車,當他終於吐出了聲量極小的告白,對方早已頭也不回地走進汽笛聲裡。
那一刻,Blue 眼中看到的、看了他一眼後搭上火車離去的,卻是八歲的 Billy Moon。
而現實中的 Christopher Robin 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當我三歲時,我父親也三歲,當我六歲他也六歲......他需要透過我來逃避五十歲」。

現實如此、當事人背後真正的情感我們無從也無權得知,只是很喜歡電影這樣呈現的故事—— Billy Moon 和 Blue 都錯過了彼此。Billy Moon 沒有得到過想像世界外的那個 Blue、Blue 也沒有得到過想像世界外的那個 Billy Moon,然而在父親與男孩的關係最關鍵、最黃金的那段成長歲月裡,他們在想像國度裡,其實避開了很多外部世界更加惡意的傷害與殘酷。
電影也很溫柔地停在了這裡。
即使這其實很矛盾,就像——彼得潘過得很好、是個快樂國王,是的,但他的王國叫作 Neverland(夢幻島 / 失樂園,或直譯為「從不存在之地 / 國」)。當你進入屬於自己的 Neverland 時,就已經跟會受傷的那個自己說再見了,要回到真實,則必須忍痛與沒有傷痛的那個世界道別。也只有道別過後回頭看,你才會意識到某些未曾足夠珍惜的、回不去的美好。
PS. 原聲帶的話推薦 track 26 - Not Another Word。
完整原文歡迎上 >> 個人部落格 查看。
電影爽度:1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