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在金馬影展時出初茅廬,今年才在台上映。在坎城影展時也拿下地評審團大獎,且在美國得獎季上成為最佳外語片的常客,也被視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大遺珠之一(連九強都沒進)。但本片還是很爭氣的在本家的凱薩獎中入圍多項獎項,當然也抱走多個獎項,但也奪下最大獎最佳影片。在如此輝煌的光輝之下很難不注意到這部片。這部片主要探討著就是HIV也就是愛滋的議題,直接且正面的直是這個問題。
在1990年代,法國是歐洲愛滋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但政府的冷處理以及藥廠地刻意隱瞞激起了一群人的不滿。法國巴黎的愛滋權益協會Act Up發起一連串激進的活動要政府正並有效地處理愛滋問題以及對藥廠對於隱瞞的新藥訊息發出最嚴重的抗議。在組織中剛加入的Nathan遇見了組織非常激進的Sean,隨著組織的活動進行兩人相戀了。但Sean是HIV-postive的患者,隨著時間愛滋發作的後遺症在他身上越來越嚴重,Sean距離死亡也越來越近。兩人如何面對這些…
看完地當下,只有震驚兩個字可以形容。BPM整部片激烈高昂,帶領觀眾們見證這些生命鬥士在死前激烈出最大的火花。我們平常聽到的生命鬥士可能是ㄧ些癌症患者或者是依些罕見疾病的人,而很多電影講述著他們的故事了。而關於同樣是疾病感染者的愛滋病患這或者說是HIV帶原者呢?即使在這個現代社會汙名化以及歧視仍存在。而我們的教育呢?仍是避重就輕地講述這塊。而這部片就是講述這些生命鬥士的故事。Act Up巴黎愛滋權益協會是一群HIV帶原者或者關注愛滋議題的人們所組成的,在那個年代愛滋也是一塊政府避重就輕的一塊,政府對於不斷攀升的愛滋感染數作出冷漠的反應,並無太大的作為。而Act up的抗議活動可說是非常激進的,激進到會覺得幹嘛這樣,難到不能好好坐下談嗎?但實際上這裡的所有人們都沒有多少時間了。愛滋每天都慢慢地消磨他們的生命,每隔多久就有人死去。而現實中卻毫無作為,上一幕可能還在例行會議上激昂的人,可能下一秒就逝去。可能觀眾會認為這種過於激進的行動只會換來反效果,但他們的生命正一點一點的消逝,對他們是真的沒有時間了。他們都為了自己為了感染者們以及未來的人們爭取以及政府沒做的事情,他們都是一群生命鬥士。在自己短暫生命中激起最大的火花。
除了聚焦於Act Up的活動之外,由於裏頭有許多愛滋感染者。所以這部片也聚焦於愛滋感染者們的心聲。當然尤其是這部片的這對戀人-Sean跟Nathan。Sean身為愛滋帶原者,在組織中他又是相對激進的一派,常常不受控做出連組織裏頭的人都傻眼的事情。然而,卻向自己的愛人Nathan透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到了後面愛滋所導致的後遺症使得Sean愈來愈衰弱,然Nathan也不離不棄的在身邊陪伴著他,直到最後一刻。雖然在討論中有人不諒解為何在Sean死去的那晚Nathan卻與另一名男子發生關係。關於這一段,我聯想到性愛沉癮的男人這部電影,性愛沉癮的男人之中主角法蘭克沉溺於性愛之中,而是在逃避自己內心的空虛。而在Nathan最後與人發生關係那場,我總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由Nathan最後哭泣的表情可以得知。
BPM如同片命一樣激動高昂,全篇的配樂之中部段有類似心臟跳動的聲音。而BPM原名為120 BPM(beats per minute),在翻譯還沒確定時也翻作每分鐘120擊。這其中代表的就是心臟跳動的頻率,而一般健康成人的跳動約為80~100左右而超過100的話代表跳動頻率極快,120大概是激烈運動之後的頻率。片名的120 BPM象徵著片中的生命鬥士們的激昂抗爭,在他們的短暫生命中激起最大的火花。在片中雖然到最終都沒有看到抗爭往理想的目標前進,但是我們都可以在現今社會中看到這些生命鬥士們的貢獻,這部片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為這些無名的生命鬥士們喝采。
最後BPM到底是不是奧斯卡外語片中的最大遺珠了,我不作特別評價(加上我本來就不是專業的XD)。就算它拿獎拿到手軟,也在外被捧得極高。但電影是很主觀的,可能就不受這些評審的愛載也不能怎樣,畢竟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而且要在這眾多地傑出的外語片選出來真的不識件簡單的事情。但我很喜歡BPM它正視了愛滋議題。也在影片中看到即使到現在相似的事情也正在發生,不管是對於政府的冷漠或視社會的歧視以及汙名化...等。不管是在哪個議題上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情況,尤其是目前性別平權以及婚姻平權的議題。每次看到好像有很大的進展,但卻又總是被狠狠的打回。政府也只是為了選票對相關議題總是避重就輕,平權這條路仍很漫長,不過我們並不寂寞,因為現在時代已不像從前。雖然歧視跟汙名化永遠都在,但是我們不是獨自一人,更何況有許多生命鬥士們已為我們開路了,使我們更有勇氣像這條路走了。BPM就是這樣讓人激昂的電影。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