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在奧斯卡被批多元性不夠的一年之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奪下了最佳影片,再加上當年奧斯卡所發生的"烏龍"事件,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不免遭到一些批評。然"政治正確"這個名詞總是能在得獎季聽到爛掉,可能我對美國的文化還是不夠了解,不管事種族或是黑人議題還是不太了解,就連在上映前所謂的同志元素也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我只知道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而已。這部如果真的是政治正確的話應該就只是因為這部是"全黑人演員而已。
這部電影描述一個黑人的成長過程,電影主要聚焦在三個階段-孩童、少年以及成人等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主角夏隆體格矮小且沉默寡言,從小容易成為同儕所霸凌的對象,而家中的母親有嚴重的毒癮對夏隆反覆無常。看似悲慘的日子,幸好他身邊仍有關愛他的人們,毒販璜像是夏隆不在的父親關照夏隆,而璜的女友特瑞莎也是無條件的照顧夏隆,當然還有好友兼暗戀對象的凱文在身邊陪伴著他。電影利用這三個階段帶領觀眾見證夏隆的成長以及他最後變成的模樣。
這種拍出人的成長階段的電影不免想到前幾年在討論度也很高的電影-年少時代。然年少時代使用同一批演員,演了12年並演出主角其身邊腳色的成長。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只聚焦於三個階段-孩童、少年以及成年,所以除了有黑人版的年少時代之稱之外,我也覺得應該可以稱它為"畫重點版的年少時代"。然每部電影都應該獨立出來看,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雖然跟年少時代的主題都是成長,但調性卻是相當不一樣的電影。
家庭絕對是成長型電影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之中以夏隆的孩童時期為最主要呈現的地方。夏隆是單親家庭,父親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電影也沒交代,而母親雖然負起單獨扶養夏隆的責任,但明顯地她是個非常不合格的母親。夏隆的母親有嚴重的毒癮,對於夏隆反覆無常,剛開始可能會讓人以為她是個關心夏隆的好母親,但是實際上她幾乎沒有在照顧夏隆,而是利用母親這個身分去控制夏隆。且在毒癮發作時也常常對夏隆惡言相下。這也可以解釋道為什麼夏隆在受到即使受到嚴重的欺負,也不願回家而是待在當時只有一面之緣的璜身邊。而片中璜在一次意外中發現被欺負夏隆躲在毒窟區中,璜從那次開始就擔任起像是夏隆父親的角色,而璜的女友的特瑞莎也是百般照顧夏隆。璜教導了夏隆許多的事情並在夏隆中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夏隆的身邊。而璜與夏隆的互動也是點出本部戲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自我認同。然,璜這個角色對夏隆有個矛盾的點存在,那就是他就是販賣毒品給夏隆母親的人,也就是他也是導致夏隆破碎的家庭的共犯之一。這個矛盾點也變成了他與夏隆之間的疙瘩,從第一段的結尾可以得知夏隆知道這件事之後默默離開璜的家,而璜留在家中臉上帶著懊悔的表情可以得知。也從而之,在第二階段的時候夏隆再那之後仍有跟璜繼續相處(在第二階段時璜已經去世),但不難想像兩人之間有疙瘩存在著。
霸凌是本部戲的第二個重點,再第一階段時就有演出來但我覺得更是第二階段也就是少年期的重點,也是影響電影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從孩童時期就知道身體矮小、個性沉默寡言的他就變成霸凌目標。而這個霸凌到了少年時期變得更加急遽阿(中二病加青春期吧...),言語以及肢體的霸凌根本就像吃三餐那樣頻繁的發生在夏隆身上,而家中母親的毒癮似乎是越來越嚴重,甚至會要求夏隆將錢掏出來給他買毒品。而母親的這點也成為夏隆被霸凌的原因之一。而在第二階段最後發生了一件最關鍵的事情,因為夏隆的意中人兼唯一好友-凱文在同儕壓力之下也毆打了夏隆。這件事情變成壓垮夏隆的最後一根稻草,暴力像是惡性循環的從被霸凌者回撲到霸凌者身上。夏隆舉起椅子在課堂中砸向毆打施暴者(最主要的霸凌者),而這件事也使得夏隆被送進少年感化院....
成長這當然是本部最重要的重點阿。其中最重的就是第三階段-成人時期。長大成人的夏隆,不再是那個瘦小的樣子,夏隆變成高大肌肉男子,戴著銀牙過著販毒的日子,一點也不像那個瘦小飽受霸凌的小子,夏隆武裝了自己不僅僅是在外表上,連行為舉止上都改變了不少。但是每當回到獨自一人的家中,在半夜時刻常常被噩夢嚇醒。過去的回憶以及內心的空虛似乎一直打擾著他。直到他接到了一通很重要的電話,來自凱文的電話,凱文自從那件事之後就沒再連絡夏隆,而在餐廳擔任廚師的凱文因為客人點的一首歌想起夏隆而打了這通電話。而後事別多久的兩人總算見面,而夏隆在凱文面前卻變成了以前那個沉默寡言的夏隆,會一直默默盯著凱文的那個夏隆。而當凱文與多年沒見的夏隆談話中,得知夏隆的近況,默默地說出"這不是你.."。雖然夏隆在當下批評凱文是否了解真正的他,但卻重他在凱文面前許多的行為都顯示出,他改變了自己的樣貌、行為跟談吐,試圖武裝自己,保護自己部在受到傷害。但遇到自己最愛的人面前,他仍卸除武裝回到自己最初的模樣。在片中的最後,他對凱文說"你是唯一碰過我的人...",'下一幕夏隆倚靠在凱文的肩上,兩人沉默不語就這樣電影慢慢結束了(當然這不是最後一個鏡頭拉)。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雖然主要講述著夏隆的成長故事,但隨著時間進展成長的必定部只有夏隆他身邊的人也有一定的成長或者說是改變。而都參予三段且戲分越來越重的凱文當然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角色。凱文是從孩童時期就跟夏隆相識且是他的摯友,但凱文卻像我們常見的孩子一樣,身為夏隆的好友但卻在同儕的壓力下在眾人眼光之下不敢直接保護夏隆,甚至向夏隆施暴。但在故事的最後凱文說道,雖然現在他只有份勉強可以維持生計的工作(且還有個孩子要養),但總算是在活在"自己的"人生,他以前的生活似乎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雖然現在生活苦但以前的煩惱都不在了,這也呼應著夏隆成年的"改變"。夏隆的"改變"是因為旁人的眼光,而非真正的自己。而回到自己深愛的人身邊,這些武裝不在了夏隆才算是確確實實的活出"自我"。
"At some point, you gotta decide for yourself who you're going to be. Can't let nobody make that decision for you."
這是本部片我最愛的台詞,是璜對孩童時的夏隆所說的,翻譯大概就是"在某些時候你必須為你自己決定你的樣貌。別讓任何人餵你作下那個決定。"也算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核心。也是在這邊點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這個電影名稱的原因(雖然原文只有Moonlight,但其實看過電影就知道其實台灣翻得很好,也參考了原著的舞台劇劇本)。成長到最後的樣貌,看似雄壯威武的夏隆,而那不過只是他的偽裝。在自己最愛的人的面前,他卸下了武裝嶄露自己最真實的樣貌。這個樣貌不是外表而是內心,內心仍是當年那個癡情愛著凱文,沉默寡言善良的夏隆。成長的意義不一定是改變,而是認清並認同自己最真實的樣貌。
PS 我的部落格有圖文版喔XDD 歡迎來這邊看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