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貝松二十九年前的《霹靂煞》,為往後的殺手題材立下里程碑,也成了爭相多次翻拍的對象,布莉姬芳達、Maggie Q等人皆曾是歷代的妮姬塔,就連盧貝松自己也忍不住想回頭改寫,借新片《安娜》之名呼應舊作。但形容《安娜》近似《霹靂煞》可能都還太含蓄,《安娜》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是《霹靂煞》的重啟,只不過盧貝松這次刻意改以打亂時序的方式拆解重組,這種手法在前半段只讓我覺得盧貝松試圖想盡可能讓觀眾不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本片和《霹靂煞》劇情的高度雷同,直至進展到後半段,才漸漸發現別有玄機。
誤交損友(渣男)淪為落魄毒蟲、見證男友犯下搶案、首次出勤被安排在餐廳開殺(就連安娜手上那把沒子彈的槍,都要故意對應妮姬塔發現的那扇根本不存在的窗)、最後丟下伴侶孤獨逃亡;安娜的這些遭遇,和妮姬塔如出一轍,尤其片尾席尼莫菲帶隊前去詢問安娜的女友莫德其安娜的下落,與《霹靂煞》結局鮑伯詢問馬可是否知情妮姬塔去向的最後一場戲,濃烈的既視不言而喻。幸虧新添雙面騙局的鬥智設計,《安娜》總算才有點自己的生命力,不至於全然侷限在《霹靂煞》的框架。
雖然能夠理解全片不停倒敘,是為製造黑吃黑、計中計的逆轉驚喜,但盧貝松的技巧實在玩得不怎俐落,「幾年後」「幾年前」「幾月前」「幾月後」的字卡通常使用兩次左右最為適量,但盧貝松起碼毫無節制濫用了十幾次,久而久之,模式越愈單一化,愈容易摸透,想要出奇不意,反倒自顯笨拙,變得更像是在取巧解釋劇情,可以學學諾蘭、或是其它高竿的犯罪懸疑片是如何將非線性做到乾淨不流痕嗎?
過度依賴倒敘揭開謎底,只讓電影顯得廉價,甚至有點毀掉原本好不容易精心擺盤的懸念佈局,而且我不認為盧貝松故意藉由倒敘跳過安娜培訓過程的敘述是項明智的做法,這非但對安娜的心境堆疊、鋪陳與恩師路克伊凡斯的情感厚度沒有幫助,甚至造成削弱的反效果。個人猜測盧導真正省略的理由,只是不想和《霹靂煞》太過重複,畢竟培訓過程可是《霹靂煞》建立妮姬塔與教官鮑伯的複雜情誼的至關段落,固然明白《安娜》的重心或不在於此,但既然都已先起了個頭,何不就把話說好說滿,別讓人感到欲言又止。
《安娜》與《霹靂煞》的骨幹縱然相似,但故事的訴求仍存在著迴異性,《霹靂煞》重視妮姬塔試圖振作、過著雙面生活的糾結心理,同時看著她一次又一次的受鮑伯的虛假好意欺騙而心碎,《安娜》則毫無疑問代表著後期的盧貝松完全商業化的娛樂風格,它強調諜報的心機攻防,運用勾人的美色游移美俄兩國陣營之間,這是《霹靂煞》所沒有的元素,因此你在《安娜》裡看不到妮姬塔不得善終、忍痛拋下愛人的悲淒宿命,《安娜》裡的安娜沒有牽掛,絲毫沒有半點私情的包袱,妮姬塔對她的教官、男友馬可動過真情,但在這裡,教官和男(女)友,不過是安娜玩弄人性、通往自由的其一踏板。
逃出囚禁自我的鳥籠,亦是《霹靂煞》與《安娜》共享的主題(或者你也可以說《露西》最後脫離實體的超進化,也是基於同樣的概念),前者描寫得較清晰,後者則力不從心,我很難在安娜的身上感受到妮姬塔那種受盡折磨、想盡辦法也得掙脫的痛苦,即使她們兩人都有著同樣的奮鬥目標。這使得安娜最終即便好不容易替自己爭取到那麼一點短暫的自由,即便過程充滿驚險,但角色的目的性依然有種說不上的稀薄感,支撐這份得來不易的自由的背後,仍欠缺確切的驅動力。
我們早就已經認清《終極追殺令》之前的盧貝松已經回不去的事實,但有荒唐強作玄虛的《露西》、大而不當的《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在前,我想《安娜》仍是贏得綽綽有餘,或許首次獨挑大樑、氣質演技皆吸睛的俄羅斯超模-莎夏露絲,還有機會如盧貝松過去婚姻中的「另一位安娜」安娜芭麗瑤因扮演妮姬塔而攀上事業巔峰,老盧甚至早先讓莎夏在上一部《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客串分飾兩名外星配角,獻出銀幕處女秀,或多或少對這位影壇新人有著一定程度的看重。
全片最大亮點莫過於老謀深算的KGB資深上級:海倫米蘭,最後那句「婊子」,滿滿望女成鳳的引以為傲啊啊啊 ~~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