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篇文章

華語電影 黑暗之光

2015-05-05 03:26:13


 

如果要討論在八零年代台灣新電影大放異彩後,能接續浪潮、傳承精神的新一代台灣導演,也許有人會提到九零年代的李安與蔡明亮。但其實李安作品的手法較注重「戲」的發展與連接,且類型上較接近通俗劇Melodrama的表現手法;與新電影健將如侯孝賢、楊德昌作品裡較不明確的因果劇情關係,注重寫實多義性、社會批判人文關懷的美學表現手法來說,並不相同。而蔡明亮獨樹一格的美學思維就又離得更遠了。

張作驥從1996年第一部長片《忠仔》嶄露頭角之後,持續都有水準之作產出,曾獲得兩次金馬獎最佳影片,今年的新作《醉生夢死》亦是我在金馬奇幻影展印象最深刻的電影之一。雖然只看過他的三部作品,不過在他作品裡總有對社會底層人物的關懷、素人新演員的自然揮灑,承襲了台灣新電影的寫實性與人文社會意涵,到今日也許是碩果僅存的後繼者。

《黑暗之光》是他的第二部長片,看完之後驚為天人,從片名引申而來的含義,除了是張作驥本身對寫實手法的另闢蹊徑之外,更是當年低迷國片的曙光。故事敘述一位青少年女孩(李康宜飾),媽媽早逝,父親與繼母都是盲人,家中靠黑社會大哥資助開設盲人按摩院,還與一位弟弟相依為命。而突然闖進她生活中的男主角阿平(范植偉飾),在台灣沒有親人,只好當了父親的好友黑社會大哥的小弟。全片其實沒有一個清楚的劇情脈絡,但是每個主要角色都具有立體的個性、各自對生命的煩惱,拼湊出來的是關於社會底層的生活悲哀與溫情關懷。例如爸爸為了生活的低聲下氣、黑道白道之間的勾結鬥爭、男女主角的情竇初開以及剪不斷理還亂的青少年爭風吃醋、或是阿平對於被父親遺棄的傷疤,透過張作驥平實但俐落精準鏡頭表現,都將情感張力展露無遺。片中弟弟阿基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自然傻氣,除了在故事中擔任穿針引線的角色,導演調教素人演員的功力也叫人佩服(在新作《醉生夢死》中也有相同精彩的素人演員)。

選擇在海港的基隆拍攝,導演也沒有浪費「水」的意象作為符號的指涉性。水在片中是一種救贖的力量,康宜在第一次與阿平在船上的約會就悠然地跳進大海,象徵喜悅與情感釋放。而阿平不管在宣洩壓力時在海邊的揮棒,或是最後身受重傷也要用僅存的力氣走到港邊,也都有情感的寄託。

但是最讓人驚喜的是張作驥表現生與死的手法。在電影的後段,爸爸與心儀的人相繼猝逝,康宜似乎連悲傷都來不及就被迫要接受這一連串的噩耗,而她身為長女又必須默默帶著這個家庭繼續走下去。導演的處理並不是剪入哭天搶地的煽情鏡頭,而是拍出少了一些重要成員卻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生活場景,其中的酸楚與無奈不言可喻。而最後一場戲康宜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絢麗的煙火,剪接在後的戲卻是所有人都回家團圓的情景,像是康宜對生命美好渴望的投射幻想。張作驥挖掘了寫實手法另外可能性,這種魔幻的處理方式也意外的動人。

《黑暗之光》展現了張作驥在電影語言上的創意與才華,也是在世紀末台灣電影黑暗中的一道光亮。即使他的為人頗受爭議,但是我無法討厭他的電影。

 

黑暗之光配樂:https://youtu.be/2Y5Kiuq9bBA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