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篇文章

影展 2015台北電影節側寫 – 在太陽下告別挖玉石的孩子

2015-07-17 16:31:07


 

今年國片產出也算活絡,老將新銳都不約而同地端出新作,其中不少選擇在年中的台北電影節首映,而我最關注的就是趙德胤、林書宇、鄭有傑三位新生代導演。

 

《挖玉石的人》- 趙德胤(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官方)

 

趙德胤應該不用多做介紹了,《冰毒》在去年大放異彩,除了國內觀眾漸漸認識了這位緬甸出身的華裔導演之外,在國際影壇也開始打響名號。今年他帶來的是紀錄片《挖玉石的人》,講述因國家戰爭而無所適從的工人,寧可冒著被逮捕、或是開採上的人身風險,也要留在礦區孤注一擲,與生存拔河。

全片幾乎都是定鏡,而且每個鏡頭都很長,雖然說這在趙德胤的作品裡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在他的導演觀點下,平淡如常的鏡頭堆疊起來還是能產生強大後勁。沒有劇情可言,甚至連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對談都沒有,只有工人們日出而作,日落也還是要作的血汗生活記錄。但在看到工人打電話回家關心自己妻兒,對自己的處境卻隱而不談,只剩一句:「我會賺到很多錢回家」的時候,人生的悲苦無奈和當局的荒謬就在這時表露無遺。

不愧是令人期待的新銳,我想趙德胤帶給大家的驚喜現在才剛開始。

《挖玉石的人》預告:https://youtu.be/tohx04tNrFM

 

《百日告別》- 林書宇(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官方)

 

林書宇導演崛起於國片美好的2008年,執導的《九降風》個人認為還是近年來描寫關於校園青春、成長印記最優秀的作品。今年以《百日告別》擔崗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導演以自己喪妻的經歷作為創作動機,描寫兩位素昧生平的男女因為各自喪偶的不幸,衍生出了一段若即若離緣分,在為期百日的掙扎中,告別過往的悲傷。

該怎麼說呢,我還是沒有辦法喜歡這部片。

本片也許是導演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記錄與抒發,但是對身為觀眾的我來說,卻無法接收到與他等同的五味雜陳。整部影片看來像流水帳,最重要的兩位主角刻畫不到位,情緒轉折與體悟救贖都來得太容易、太簡單了,說服不了人。當然,這是一部誠懇的電影,導演沒有想要廉價地討好觀眾,某種程度忠實地反映了他的心境。但是在與友人的討論中談到,林書宇似乎跟這部電影走得太近了,以至於除了忠實之外沒有更多珍貴的感受。友人提到,好的電影也許不應該像一面鏡子,全反射創作者的想法給觀眾,而是要如同一顆薇若妮卡的玻璃珠,在不同的投射、反射下,映照出每個人對同一影像的不同體悟。

有一說法是,因為我們的生命經驗及歷練與創作者不相同,以至於這些電影對我們來說很普通。我不禁尋思,難道今天我不是中輟生、我沒有家庭失和,《四百擊》對我來說就不是好電影了嗎?我與我的家庭沒有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為何《悲情城市》可以感動我呢?對我來說,「認同」從來就不是誰跟誰必須一樣的設定,而是透過創作者的視野,原本疏離的事件卻可以把自己拉近到情感中心,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百日告別》預告:https://youtu.be/ixv0ccAECOQ

 

《太陽的孩子》- 鄭有傑、勒嘎舒米(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官方)

 

鄭有傑導演2006年第一部長片《一年之初》就拿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接下來的《陽陽》在金馬獎入圍六項,前進不少大型影展;而後轉戰電視劇拍攝《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獲獎連連,成績斐然。2011年《10+10》當中執導幽默諷刺的《潛規則》也令我百看不厭。

今年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導演合導了《太陽的孩子》,講述住在東部美麗海岸的原住民,面對年輕人才外流、產業變遷和都市化的威脅,藉由復育梯田的動機重燃起原住民的驕傲和傳統,捍衛心中最後一塊淨土。除了演員的表演稍感生硬之外,其實這部片表現的中規中矩,有一些企圖(從親情關係的轉變擴展到部族的身份認同、社會議題等),執行的也算順暢、不尷尬。但總覺得真誠有餘,感動不足。太容易的給予有時候觀眾反而過目就忘,也許主動地思考、感受,獲得的東西才能留在心中吧。

 《太陽的孩子》預告:https://youtu.be/uVmybJR0qEI

 

 

若只談劇情長片,今年在北影看的如林書宇、鄭有傑的新作老實說都不如預期。雖然與檯面上濫竽充數的眾多劣作相比都是誠懇之作,但是貪婪的影迷如我,總是想在這些未來之光身上得到更多、更獨特的收獲。感性的我謝謝這些年輕電影人處於國片的低谷中還在努力創作;但性的我卻深知作品還可以再更好。沈浸在《刺客聶隱娘》自坎城以來的風光之餘,對台灣影壇新血的擔憂,對比之下似乎益發強烈了。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