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小孩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那老人無疑就是每個家庭都應珍賞的一塊寶,他們花費了大半輩子,把小孩含辛茹苦拉拔長大,難道不應被視為可愛的長輩,讓我們「加倍奉還」嗎?然而時代的變遷,生活的壓力使然,奉養成為每個子女明知應做,卻力有未逮之處,尤其年歲大了,身體機能大不如前,衰老腐朽乃勢所難免,無能獨力照顧者多半與兄弟姐妹輪流看養,又或送爸媽去老人院。
電影「長情的告白」裡的「居服」(居家服務)儼然成為一個最能代為照顧父母兼且安心的角色。他們有政部頒布的證照,專心一意地為這些老人提供最貼身貼心的服務,電影裡的五個居服員,對這些有著失智、糖尿病、視網膜剝離等不一而足病症的老人,都能有著超乎常人(甚或可能超出被服事者子女)的耐心與熱情,著實叫我們驚訝與讚嘆,究竟,她們是怎麼做到的?
如同英文片名【What makes love last】所言,是什麼使愛延續?歸根究底,仍舊是愛。或是因為這些居服員對父母不能全然盡孝、轉而服務他人父母的一種補償心理,又或覺得能從這些老人們的疼惜與包容、讓自己服務的價值得以彰顯的雙重報償;而此處的報償不單只影片所示;當教育系畢業的林佩樺拿到最佳居服的第三名這類表面上的虛榮,而是她在看了自己得獎報導的雜誌後,突然覺得自己「不如」一二名的深刻內省,繼而把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繼續發揮在未來漫長年歲中更多需要被服務的老人們,一種「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終極報償,是以她最終蓋老人院的目標,這番深情告白才顯得長情動人。而那個寫上心願的天燈在片尾冉冉上升時,我以為那是暗夜裡最美的一道光,最晶瑩剔透的一顆「紅氣球」。
「長情的告白」一片呈現了失智老人生活的艱難(子女又何嘗不是,連想好好幫爸爸洗澡都覺困難)、居服員照顧起居的不易(其中有兩名分別是陸配和原住民,更有與老人同被社會邊陲化的對照功能)、甚至居服員的家人對女兒的心疼,也寫在臉上。它非常詳實地揭露了我們現在或日後都會碰到的問題,反向觀察了居服員何以從業、何能如此長情的緣由,並非剝削地呈現那些壞老的身體,反而在那些溫柔的問候、貼心的舉動中,一步步帶我們諦聽老人真實的聲音,她們要的,無非關懷與陪伴罷了!而影片片尾,字幕打上失智老人與居服員比例嚴重歪斜,進而希望更多人投入居服工作的同時,我想導演的這番良善美意,即便未宣之於口,更多觀眾應都會反向思考,是否我們也都該回家多陪爸媽說說話、聊聊天了!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