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西班牙導演豪梅.寇勒特瑟拉(Jaume Collet-Serra) 繼《狙擊陌生人》和《空中救援》兩部好評娛樂佳作後,再度與地表最強老爸連恩.尼遜(Liam Neeson)聯手,振動紐市無盡的黑夜。
不論觀影資歷深淺,相信凡是喜愛犯罪片的影迷觀賞本片時,腦海都會衝出幾部令自己難忘的作品(聽著影迷們如數家珍地點名一部部各自喜愛的電影名稱,亦是趣事一樁)。一襲夜晚、一段追逐、一場男人之間的對話;初瞥《一夜狂奔》率先想起的是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80 年代的經典警匪喜劇 《午夜狂奔》。請容我於此插播一段回憶:猶記學生時期沒有足夠資本,電影對那時的我來說就像一片充滿驚奇與未知汪洋。好不容易偷得一些時間金幣,啟動播放器或進入戲院的儀式,便像打開寶箱那般,不得不讓我帶著謹慎虔誠的心情朝聖。那時,每看一場電影就會打翻一次靈感泉源;電影總是給我數不完的新鮮想法,青春稚幼的心靈因此得到滋潤。閱畢《午夜狂奔》,大喜:好棒的角色!好棒的故事!噢老天,我好愛電影!不記得有多少次在心裡示誓,長大以後如果可以,一定要好好跟緊院線的腳步,要與電影產業齊步——殊不知迎接我的,是這工業百年以來最虛弱最乏力的世紀,才明白我所身處的世代,是一個創造最多含金垃圾的世代;越來越多令人厭倦的名堂輪番上陣,越來越多令人倒胃的笑話,在擠滿人群的戲院中爭先搶奪廉價的掌聲。
之所以想到這些,不外乎是因為我喜歡犯罪片——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卡司,我喜歡連恩.尼遜,我喜歡一個夜晚這個主題,我喜歡電影的視覺設計(海報),我欣賞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我期待再來一場回味無窮的暗夜瘋狂;但最後我得到的卻是無比難耐的呆滯時間。
本片確實打著追憶名作的潛旗幟,掀起一票犯罪影迷的熱烈歡呼,即便是閱片資歷殊淺的我,也受到多起觀影記憶的強烈衝撞。導演畫面的調度、視覺內容的安排、聽覺氛圍的營造⋯⋯不論從那個切面窺視,都足能感受製片團隊滾燙的熱血,及其精緻的誠意展現。迷離暗爍的紐約市景、空洞失睡的雙眼、疲憊孤寂的心靈遊魂、噬血的黑幫與拭淚的情義⋯⋯我們在故事中看到相當引人入勝的話題,又有可以同時觸及深度與廣度的敘事軌道,複雜的人物關係也打理得清楚分明;本片勾勒的背景輪廓再典型不過,絕對是能打醒一幫受眾的原型範本。
或許就因為背負了這麼多復刻精英前作的理想,這部什麼環節都出色的電影,敗在題旨模糊、腳步顛簸、輕重不分的劇本鋪成;整體融合起來,盡是一種欲言又止的詭異氛圍;那刻意收束的敘事刀痕更是刺眼,甚至瀕臨新手作家畫虎不成的唏噓窘境。我們看到編導安排了許多推進事件的場景,娓娓交待人物關係的歷史與現狀,一波接一波的逃殺場面更成功抓緊觀眾心神;然而,全片在最重要的情感點畫部份,卻像不通世道、少根神筋的曠古神木:有那麼多的片刻,以為自己會被接下來的對白給打動,編導卻一再板起臉孔,把差點浮出來的感動一一打死。每一次我都相信,如此無情的設計必是為了鋪陳高潮而做的犧牲;不過最後的事實說明,布萊德.英格斯比(Brad Ingelsby)不過是一位火侯尚未到家的編劇,該放的地方不放,該收的地方不收,亂酷一場,如此而已。並不很想這麼形容,但孱弱的義勇邏輯加上拖死步的節奏,實在讓這部形象鐵血的動作片入了幾分娘腔味。
確實,堅強的製片陣容、優秀的導演技術、漂亮的一線卡司、帶著迷人詩意的視覺呈現(我真愛攝影師 Martin Ruhe 眼中的紐約)⋯⋯,觀眾有太多理由可以期待享受這場華麗的深夜驚魂;十分可惜,在眾多魅影交疊與絢麗鏡頭流轉之下,《一夜狂奔》還是只能成為另一部消逝在嘆息裡的空殼作品。乍見的晨光將各處照得通透明亮,好像漫漫的黑暗不曾存在。
最後一提,飾演 Mike 的喬爾.金納曼(Joel Kinnaman)實在不是一個優良選角,金納曼的面像銳氣過重,他生澀的演技又無法駕馭這股銳氣,導致我一直覺得他是來送披薩的小弟,整夜追著連恩.尼遜討小費。
▼ 迷戀故事之人 / 前往光影的深空宇宙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