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編劇想侵入式的控制觀眾思考。
.
我非常不喜歡本片的剪輯及劇本,整部電影故事聚焦在事發後選定的兩天,就從中去回朔當天的情形,也就是說,當天的片段會以各種不同範圍的截取摻雜在電影中。然而,在正式開始要介紹這場意外前,也就是重點在薩利對於媒體及社會開始出現負面反應,這中間出現很多短短的失事片段,這種安排在類似本片這種角色內心層面的其他電影中很容易出現,我也不認為這有甚麼問題,但是本片在前面的整整30分鐘都充斥著這些片段,在加上幾場必會吸引觀眾注意的薩利產生的幻象,我認為對於他的內心世界,實在放了過多的「真實呈現」,導致前面凌亂不堪,對於當下時間點的故事導向顯然不足以令人投入。
.
因此,當電影進入中後段,且開始慢下步調去展現失事現場,或是在最後的記者會上對於證詞的還原又再把我們帶回去。一場災難戲再怎麼拍也就那麼長,前段用,中段用,後段再用,絕對無法避免掉許多情節的重複,所以我覺得本片編劇畫地自限了。
.
伊斯威特如同往常帶入了大量的美國意識,但對於劇本中的「捧英雄」對話比例,我認為極度高過正常狀態,像是酒友張開雙臂的歡迎、飯店人員的意外擁抱以及「整間飯店為薩利機場開」。另外,我也認為編劇在這方面有個偷吃步,他將電影中所有對薩利的負面聲音放在「官方發言」上,像是保險公司代表、電視台記者等。這樣之下,他把幾乎所有講話的民眾都分在支持薩利的那派,不難理解,負面聲音代表的全是小單位,民眾就算只有幾位在電影中出聲,但只要達一定比例的支持度,那就夠了,因為他們代表的是「全部的人民」。明顯看出伊斯威特的美國精神,他把負面聲音丟到那些單位,正面放在大量的群眾,但想想,那些員工下了班,也就成為群眾了,他們怎麼可能不會跟那些發出支持聲音的人們放在同一類?這編劇想侵略性的控制觀眾的想法,雖然表面上擁有不少給予負面的人,但其實觀眾吸收到的會是0,下了班之後,那些負面聲音就會沉入海底了。因此,我覺得在這邊的觀點上太過於強勢,甚至會令人感到有些噁心。
.
但在伊斯威特優秀的執導以及湯姆漢克的演技下,電影是精彩的,這點非常優秀。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1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
故事劇情:1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