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7/10
猛人:資料考究人員
說真的,筆者看這片之前光看海報,還以為這是像日本片《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那樣純粹的一部描述懷舊色彩的電影;甚至以為是另一個雷同於《阿嬤的夢中情人》那樣的作品,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筆者尚未知曉故事情節的前提所有的隱測。
但當故事起始於1949年國民黨軍隊逐漸失守並撤退到台灣的時間點開始,筆者才隱約明白,這是一部老導演(王童作品)以年青世代的演員群包裝的一部給外省人看的懷舊片。
筆者不是很記得片中的每一個時間點,大抵不脫「解嚴宣佈」、「台美斷交」以及故事結束時間點的「兩岸改革開放」這些屬於外省難民潮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也因此筆者看到的是筆者父親提過的違章建築、本省與眷村青年之間幫派鬥毆、太保太妹時期的造型…這些屬於庶民文化的集體回憶。
當然故事也少不了敲邊鼓的描述,關於一些屬於戒嚴時代之下的外省知識份子是怎樣的遭受國民黨政治迫害(不能教學共產國家的音樂家的作品,不能批評國家的教育政策…蠻刻意強調外省人中產階級也曾經遭受國民黨迫害的歷史)。同時對於一些時代感的環境與服裝上面的考究,其實也頗為用心。
那這部電影的問題在哪裡?明顯就是導演的野心太大,很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放入過多的訊息來講述屬於民國38年難民潮的人的故事。結果就是導致整部片過於流水帳,很多段落的火喉才剛到就轉到下一段的劇情了。
其他配角的故事姑且不說,在戲份不多的狀況下,大都有演到該有的樣子。這部片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主角楊祐寧身上,將近2小時的片長,一方面要演出他隨遇而安的情緒;另一方面又要演到他照顧兩個部隊同袍的責任心;還要演到他對於家鄉親人的思念以及面對同為難民的戀人的矛盾情感,更別提在照顧袍澤遺孀的掙扎與養子之間沒有血緣的親情。
導演很貪心的把這些內容通通放到作品之中,卻又沒能很好的讓主角究竟是愧疚還是無條件的付出這個故事最為重點的主題表現出來,結果就是楊祐寧演的認真用力,卻沒能把故事該有的情緒表現到味。(楊祐寧的演技只到幫助兩位同袍取得身分證的慶祝,以及很跳tone的直到角色老年那模仿《教父》的心臟病發這兩個片段)
最後筆者唯一記住的,這是一部描述民國38年難民潮的人的故事,以及故事的環境背景重建與服裝歷史資料考究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剩下的也就只有那牛肉麵的配方是如此胡搞弄出來的。
總結來說,不差,但可以更好的作品…僅管這是一個拍連續劇都好過電影的故事。而筆者忽然想起以前大學三年級曾經寫過的一個劇本草案…一對父子因為國共內戰分隔兩岸50年,最後其中一方終於回家,但人事已非…
是啊,人事已非…忽然想起王家衛的電影對於緣份的觀點了…『其實愛情是有時間性的,認識得太早或太晚都是不行的,如果我在另一個時間或空間認識她,這個結局也許會不一樣。』…語出《2046》,正好是中共從說過50年不變的時間起點的結束時間。
忽然又想起了表演工作坊的《誰來相聲系列》的《四郎探親》了…這個時代的錯誤,「美不美?」…老先生點了個頭,走入了房間…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4